最早打篮球 的时候,我发现了丽江狮子山的新华小学对面篮球场一侧,有一个红军长征路过的指挥部,而且这个挂着革命历史基地牌子的指挥部,居然是一个纳西族四合院,这是怎么回事。
后来咨询丽江古城区文史办,市资料室,设法查找,搜索,终于解开了谜底,非常满足,也有点意外,满足在于我眼前听到,看到的三六年四月底发生在丽江古城和鹤庆,巨甸,石鼓等地的红军二六军团之长征故事,比电视剧和舞剧东方红等毫不逊色,细节更丰满,意外在于当时的本地进士和庚吉老先生,那么开明和有远见胆识,能够在清朝为官仕途还乡以后,那么善待当年的红军,是读书读通了的,也是庇护丽江的有功之人。
历史,意料之中,预料之外。
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
这张纸条是贺龙将军的文笔,和石鼓乡的王缵贤乡长争取渡船和二十多名船工支持大军过江,指战员共一万八千人。
这是现在指挥部里面的铜军号和水壶,本地百姓裁缝师傅给部队做的土布的军衣,军衣是灰蓝色,和电视里有一比。当时红军每喝古城老乡一口水,都要给一文钱,当时的一文钱比较值钱。丽江的纳西族老百姓,素来好客淳朴,不会和任何过路人要喝水的钱,虽然丽江水质特别好。很快,这只陌生的部队喝水给钱,大家就都传开了。后来,红军在丽江古城顺利补给到了很多必需品,买的老乡的红糖,咸鸭蛋,衣服,毡子,衣服是连夜做的,非常单薄和粗,是很早的
那种老布,我特意摸了摸。据老辈人说当时的一些战士身材不高,特别特别年轻,几乎还有娃娃兵,是啊,三六年萧克将军才二十六岁,当了军团长。
大军渡河用了四天三夜的时间,打着火炬,扎皮筏子,打着马灯,石鼓的江面一百米,江阔水平,因为抢渡,船有超载和人员牺牲,包括部分船工。等国民党军队赶到的时候,江面上只有一堆穿旧的草鞋,疑惑我大军是怎么飞过去的,整整一万八千人。
这支后来的红二方面军,在长征中走了一万多公里,大家后来耳熟能详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只是我中央红军的路程,几个分头的部队加起来的征程,不止二万五千里。
特别过瘾的是,中国历史课本里面短短的四五行字,现在就在眼睛底下浮现,有传闻有口述有牵马打水的阿奶的旧照片,有乡绅和进士的书房做将军的歇脚地,有文言文急救章可读,我有故事,你的酒呢。
石鼓是个特别富饶的地方乡镇,也是长江转弯突然向东去的一个大拐弯处,像一个大大的胜利的V字,这里是我们二六军团的福地,我军从这里走向胜利,迎来今年的第九十三个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特意去回味了一下主席的诗词作品,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远征难。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突然想到,红军从石鼓渡江去中甸,也就是现在的香格里拉,是怎么个走法呢?莫非是过玉龙雪山,这么一想,我就嗓子提起来了。这如何了得,玉龙雪山海拔5596,一年四季的飘雪,就当时红军的装备和体质,比较挑战和有风险的。我们本地人组织户外活动,那得要提前的半马集训,穿的衣服鞋子,都是专业用于攀登的冲锋衣,抓绒衣,特别贵,为了安全和保温透气吸汗。
在下在中科院军事研究所朋友辗转提供的部队过江之后下一步翻越雪山的有限资料。
“一个多月里,我红二六军团先后翻越了扎拉亚卡山,臧巴拉山,欧巴阔山,别其隆山,瓮水,邯坡等大小近十几座雪山,好几座雪山海拔都上了四千或者五千。除了最大的屏障玉龙雪山之外,还有大小雪山,马巴亚山,海子山,麦拉山,徳格雀儿山,一九三六年七月,红二六军团到达甘孜和红四汇合时,部队在雪山地区减员两千多人。”
补充一下,玉龙雪山地区,属于横断山麓西段,冲刷险峻,属于这个滇臧结合部,天气变化突然,地方极端贫苦,筹粮很难很难,少数民族杂居多年,有些一辈子不会说汉话,刚才大家读到的麦拉山,马卡亚,这些都是土语和地方方言的汉语翻译,很多山根本没名,有的山本地也没人去翻过。我事后脑补当时的大军情况,细思极恐,说红军将士体力到了极限,不算夸张。我自己跑一次半马,需要修整三天,吃牛肉,喝牛奶,吃香蕉,做肢体拉伸,当时红军没有肉吃,没有什么牛奶,而且是连续爬山,啧啧,这还没说高反和缺氧的事。以上文献记载,出自一九九六年的解放军报。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播种机。
历史如此细节丰满,历史又如此骨感。
朋友,如果你来到美丽的云南丽江,可以去看一看我们石鼓的那个红军英雄纪念碑,路边吃一碗纳西传统凉粉,看一看当年我红军二六英雄军团八十年以前抢渡金沙江的故地,那里,万里长江拐了一个弯,就像仙人的指头,挥下一个好大的“V”。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