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集团像踩到霉字,各种奇葩的、意外的、恶劣的问题层出不穷,在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的大形势下,很多问题直通总部,迅速扩散,负面的影响不断酝酿发酵。
明显感觉到集团领导有点焦头烂额、坐立不安,讲话里充满深切的焦急与忧虑,虽然他是高级干部,但他也有领导,也有上级,也会有各种压力与问责。
就像他所说,见了他的领导,他也不好意思,抬不起头,觉得给上级添乱添堵,虽然很多事与他并无直接关系,但在其治下出现这么多问题,自感难辞其咎。
实事求是地讲,我对领导的印象一直很好,思路清晰,作风务实,为人和蔼,为兄弟们考虑实际问题比较多,是一位值得尊敬和追随的好领导。
但是,一段时间问题集中爆发,不仅上级在责问,下面的人也在议论,是不是这个政策有问题?是不是那个决策不科学?是不是领导推动的制度机制没效用?
嗡嗡声中,不少是悻悻看客、坐看火起,眼见他人尤其领导东奔西走、忙于灭火,甚至在巨大压力下改弦更张。
当然,我相信这位领导自有领导的水平,不会在些许压力面前就轻易改变自己的领导思路和工作决策。
但我更想说的是,各级都应该实事求是、科学领导,不要无限上纲上线,把个别现象当普遍问题,把执行问题当线路问题。
不要追求绝对无问题,万无一失只是理想状态;不要下级出些问题,上级就大惊小怪、四处通报,更不能轻易发表指责甚至定性下级的言论。
这种指导理念一旦形成,上下都会成为受害者,无论职级职务多高。
很多问题需要放到社会大环境中去比较,放在具体条件下具体分析,有些问题就是人力无法避免和解决的。
一旦把所有问题责任都压在领导者身上,他们就会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压力,不去找个什么心理安慰很难踏实心安。
大概,这就是求神拜佛、寻师问卦之类的,为什么这么经久不衰的原因吧。
1945年底,林彪被任命为东北人民自治军司令员,负责抢占东北战场,然而上任之初,他远没有达到中央和毛主席的期望,甚至被部属们怀疑他还会不会打仗了。
一路被杜聿明率领的新一军、新六军等30万国民党精锐一路穷追猛打,败四平,弃吉林,舍长春,连哈尔滨也准备丢掉,一路退到松花江以北。
一败再败、一退再退之下,中央为什么没有撤他的职?为什么没有严厉斥责其指挥无能?
因为,当时有其客观条件,一个是,这波敌人极强,全美式装备,全美式训练,抗战后期在缅甸把日本人打得丢盔卸甲。
再一个是,东北的部队来自冀热辽、延安、晋绥、晋冀鲁豫、晋察冀、山东、华中、华东、中原等四面八方,又吸收当地青年及武装数十万,包括很多土匪、流氓、宪兵和伪军,这些人训练差,战斗力弱。
由于没有根据地,部队遇到极为困难的情况,无党、无群众、无政府、无粮食、无经费、无医药、无衣服鞋袜,士气受到极大影响。
黄克诚给中央的电报称:没有情报来源,也无人抬伤员,“有遭遇西路军危险之可能”。
从事后看,避而不战、一退再退的策略是非常正确的,保存了有生力量,换得了练兵时间,有效解决了开始的问题。
如果上级不实事求是,看到部队如此溃退,布置任务大多落空,火冒三丈,临阵换将,那会是什么后果,谁也不知道。
无论什么工作岗位,矛盾问题都是常态,哪个行业哪个单位都回避不了,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能动辄地与大战略、大方向,以及重要决策、班子组织联系起来。
因为,决策具有不确定性,正确的决策不一定会带来好的结果,错误的决策也不一定会带来坏的结果。
我们不能根据结果的好坏去评价决策水平,失败了,出了问题就追究责任,赢了,没有问题就庆功奖励,那是非常土的决策养成模式。
领导者必须要有自己的思想远见和决策定力,不要追求每一次的输赢,不要追求一定不出问题。
要做时间的朋友,追求一个让赢的概率大于输的概率的决策系统,追求一个平均问题少于常态的评价体系。
类似于打扑克,应该在意的是数学期望,只要做到一个时间段内总体是赢的即可,而不能被每一次输赢的情绪左右。
否则,人人都会忙于预防问题,处理问题,消灭问题,整天打“地鼠”,此起彼伏,四处灭火,谁还顾得上最初的决策期望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