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心,专家的观点什么时候最可信?我有什么方法可以分辨?”小白询问。
小白是一位刚入职场1年的产品经理,想要增强沟通力,前来咨询。
“其实专家所说的也不是全无道理,我们用批判性提问就能帮助自己确认是否可信。”
@素心人生设计:《学会提问》一书中给出了以下建议:
第一,让思维领先,情感随后。
避免使用直觉来判断专家的意见,而是使用理性。
你之所以相信这个观点,是因为它已经被理由和证据所证明,而不是因为你感觉它是对的。
第二,它通过了你一系列判断性问题的盘问。
例如,你会追问:
专家的背景是怎样的?他在这个相关领域有什么深入研究?他提供的这些资料来源的质量是怎样的?它有没有被其他研究验证过?它的研究条件是否严谨?它有什么样的适用范围?
第三,你能认识到它在适用范围方面存在相应的局限,而不是过度概括。
所有的观点都有其适用范围,我们需要注意它的限制范围。
第四,它包含了合格的表述。
合格的表述是指表述没有措辞偏见和语境偏见,做到精确和前后一致。
第五,它是在一个研究大背景中提出来的。
它已经包含了很多的研究背景,是很多专家经过很长时间所做的研究当中得出来的,而非单一的研究。
第六,它允许批判性的讨论,并且经受住了其他对相关领域颇有研究的专家审查。
它能够经受住其他研究专家的审查,也就表示它在行业里获得了认可。
“对,这几点非常重要。例如前不久,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取消了大小周加班,就有基于加班效率的下降。
有位专家就认为,加班太多反而限制了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我看到里面有很详实的论证证据,当时就信了。结果事实也是如此,我想这些互联网公司取消大小周加班,也有这样的考虑。”小白总结。
“对,专家也会犯错,我们进行批判性思考就能帮助自己获得慧眼。”
亲爱的书友们,你们有什么收获?欢迎分享和交流。

#每天一个职场故事# DAY 284
@咨询师素心: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生涯规划师,美国正面管教父母讲师,沙盘游戏治疗师,人际关系咨询顾问,英国思维导图导师。
个案时长1000小时,10年+管理,4年+心理,以结果为导向,陪你玩转职场,情感家庭幸福,设计人生做自己,活出素心享清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