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这篇文章回忆了与范爱农相识、相知、分别、哀悼的往事。在回忆的同时也记录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侧面反映出清末民初的社会形势。也含蓄流露出作者对革命不彻底的讽刺。
作者对范爱农的感情经历了愤怒厌恶到惺惺相惜到内心尊重再到同情怀念的过程。
范爱农的外貌特征突出的是白眼多于黑眼,眼睛好像在渺视。这样的外貌神态可以看出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也表现出愤世嫉俗的个性特征。范爱农对当时的世界是抱着一种批判的态度。这一点从本质上将和鲁迅是相似的,只不过鲁迅善于用他那犀利的文笔发泄自己的不满。而范爱农则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孤独地冷眼看待这个世界了。
范爱农的不善言辞从他的言语可以看出。比如他在反对鲁迅的主张时那句“杀的杀了,死的死了,还发什么屁电报。”简单直接甚至有点生硬粗鲁,虽然是说的也是事实,但是语气和措辞却很令人不舒服,幸好是鲁迅大度不计较这些细节的无礼,换成敏感的人估计就拉下仇恨了。这样毫无顾忌的话后来在两人重逢后也说过一句“我一向讨厌你的”。因为讨厌鲁迅,所以就处处与之作对。“我发言大抵就反对”“何必推举呢,自然是主张发电的人啰”这种直来直去,胸无城府,耿直坦率的性格会让他容易得罪人,不利于生存。这也注定了他的结局。
范爱农性格有点自卑,过分自尊,从而敏感多疑。这和他的身世大有关系。范爱农出身贫寒坎坷。三岁丧父,五岁失母。童年孤苦。靠祖母扶养长大。出身卑微使他内心极度自卑。越自卑的人越看重自尊。别人的无心之举也会刺痛他那颗敏感脆弱的心。所以,鲁迅不经意的摇头被他捕捉到,可见他多么在意别人的看法。他认为鲁迅是看不起他,所以自尊受到伤害,于是才在聚会时处处和鲁迅作对,借此报复。
范爱农一生穷困潦倒。重逢时“头长了白发了”那时他才二十多岁,愁啊愁,愁白了头。可见他生活多么不如意。这从他的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上得到印证。他自己说因为没有学费而只能回了国,回国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和迫害,几乎无地自容,只好躲在乡下,教几个孩子糊口”这是革命前的状况。如果说此时他还能仰仗着对革命的希望对未来有所期待,因此咬牙坚持,期待革命成功之时能守得的云开见月明。那么革命后他再度困窘就使他渐渐完全丧失了生的勇气,溺水而死似乎是必然的结局了。所以鲁迅说“怀疑他是自杀”因为他游泳技术很好的,不应该会被淹死。除非他不想活了。对于范爱农的遭遇,作者是充满同情的,读者看了也会不禁感到一种辛酸的压抑,无奈的悲哀。
那什么原因造成了他的悲惨人生呢?
我想除了他自身性格的原因,更主要的是社会环境造成的。
当时社会革命思想并没有被大众理解接受,革命者属于少数派,属于弱势群体。在被封建思想统治的人们眼里,革命者是造反派,是异类,是疯子。这在鲁迅的《药》中表现的很鲜明。夏瑜是革命党,被三叔出卖,砍了头。百姓不但没有同情和气愤,反而那他的血做包馒头治病。他在监狱时还被人勒索钱财,勒索不成还被扇耳光,被别人称为疯子。在绍兴这个小城,封建势力比起大城市应该更强大,思想应该更加保守。范爱农的新思想自然不得人心,难以被理解接受,所以早到蔑视,排斥是理所当然。
再有,范爱农曾是徐锡麟的学生,老师“犯罪”,学生自然也会被株连。所以才会被迫害躲到乡下去吧。
那范爱农为什么不学鲁迅,离开绍兴到大城市去发展呢?他不是没有出走的想法。而是不能够。一没路费二没人脉三没本事。他或许没有鲁迅的文采,所以不能轻松找到工作;到大城市谋生,房租,吃饭都需要钱钱,没有收入是不能的。所以他总是寄希望于鲁迅,希望鲁迅能为他找到一份事做。
范爱农是一个踏实肯干,认真负责的人。绍兴光复后,担任监学,又管事又教学,很少闲聊,经常忙碌。做事勤快得很。可惜,这样一个渴望做点事的人却生不逢时,郁郁而终。
总之,范爱农是一个出身贫寒,向往革新,个性耿直勤恳实在读书人,是一个生不逢时,穷困潦倒的读书人,是一个令人同情的不幸者,或许也是当时许许多多平凡的有追求的贫寒读书人的代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