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海滨一带的聚落应该从明代洪武年间设置岙山卫浮山所开始,而青岛村的岀现,则是此后二三十年永乐年间的事情了,这么算下来,市南区至今也不会超过600年的“村史”。海边山坡上,几栋小小石头茅草房,渔耕传世四百余年,直到1891年清政府在这里驻扎海军兵营,才算真正的城市建置伊始。据记载,总兵衙门东门外的东关街,是青岛最早的一条街道,往北翻过丘岭经台东通向内陆,清军的电报线路也是沿着这条路联通即墨和胶州。德占和日占时期,这条路的名字叫奥斯特帕斯街、巽町,如今的名字应该是1924年建起私立青岛大学之后叫开的吧。

从南头太平路到北头登州路,大学路不算长,总共不过1200米,单程步行用不了半小时,但论它的历史它的魅力,青岛几百几千条路恐怕没有一条能和它媲美。
这条路上有青岛市实验初中、青岛音乐厅、青岛美术馆、中国海洋大学、大学路小学、第39中学等文化单位,还有23处名人故居,周边的建筑房龄过百年或将近百年,大都被列入青岛历史建筑保护名录,目前正在大范围修缮中。毫无异义,这条路在青岛可算最具人文氛围。

除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它安静的幽美,也算独树一帜。道路两侧的法桐树,估计得有百岁年纪了吧,又粗又高,胸径至少两人才能合围,树冠巨大,长成浓密的林荫路,爽爽的海风正好由南往北顺坡而上,夏天的大学路格外阴凉宜人,十分惬意,真的是一条能让人心静下来的路。

这几年,一些对老城老街情有独钟的文青,陆续入驻大学路和它西侧的几条叉路,开起一家家温馨浪漫的小店,咖啡馆、烘焙店、首饰店、杂货铺、摄影棚、画廊、手工皮具店、茶器店、民宿,门脸不大,但都有个花枝招展的小院子,老楼门前,花边树下,支起几把大阳伞,招客人坐下来小憩聊天,喝点吃点,享受生活中的慢时光。

今天我在大学路、黄县路、龙江路、鱼山路转悠了半天,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这么美的老城区,为什么留不住青岛人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