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一组哲理诗

作者: 凡凡棒棒糖 | 来源:发表于2017-05-07 18:40 被阅读107次

亲近哲理诗,源于两年前芙蓉区语文岗培班的一次说课。犹记得那次讲完后,教研员李老师找到我:这个设计你上过吗?得到我的否定答复后,她建议我,有机会可以上一上。

得到李老师的肯定,我心里满是甜蜜。回家路上,忍不住打电话向同事倾诉我的兴奋与激动。

时隔两年,冥冥中似乎有个机会就一直摆在那里。

昨天下午学校接到区教育局常规视导的通知,我被点名上课,而且是上群文阅读课。

群文阅读课不同于单篇课文教学,需要选择有价值的议题,并围绕议题群一组文章,设计、一系列活动,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等,达成共识。相比单篇教学,群文阅读更有挑战性。

我带的六年级,只有三十天就要毕业,新课已经上完,目前正在进行诗歌部分的全面复习。群文阅读课原本每周一节,可为毕业考试准备计,我好久没有正儿八经上过这门课了。更多地,我是把群文阅读的理念渗入日常的语文教学之中。

是的,我能列出很多不宜上群文阅读的理由,但这都是以我的课堂我做主为前提的。而现在,知晓被点中上课的那一刻,着实有点犯晕,很久脑袋都是一片空白。

上什么?着实犹豫了好久。最终,哲理诗,如幽暗中的一道亮光闪现。就是它了!这可否看做是天意?

有了之前的基础,课的思路很快就敲定了。

由复习《题西林壁》引入,首先比较《望庐山瀑布》与《题西林壁》,得出哲理诗的概念。课的重点部分为群文阅读,通过一组诗,学生自读、小组合作,利用表格梳理,对比发现,从而领悟哲理诗之理趣;又经由联系生活实际、质疑品析的方式,深入感受哲理诗之妙处,并初步获得品诗悟理的方法。最后设计一个让学生谈自己最喜欢的诗句环节,布置小练笔,把自己最有感触的哲理诗摘录下来,加上几句话,寄语好友、自己或老师。

思路定了,心也定了,便抓紧时间写教学设计、做课件,整理和打印学生阅读材料、学习单——这些都是细致活。不知不觉,已是晚上近十二点。教学楼早已漆黑一片。

这节课安排在今天第一节。

四十分钟仿佛弹指一挥间。冷静下来,虽无法回放课堂上的每一个瞬间,但也有些感受,趁热记下来,以免遗忘。

这堂课,自我评价,有一得一失一遗憾。

一得:昨日备课,有一丝担心,哲理诗对于孩子而言,是否难了一点?是否趣味性不够?可因为时间有限,我顾不上这两个问题,只一心把思路理清,先过好自己这关。至于效果,只能在课堂中见机行事,或是在尝试之后总结得失了。抱着这样的想法,我便心无挂碍。

今日试课,果然学生有几次精神不振。一次是开课。一次在课中,学生在提问后冷场,或许紧张,或许畏难,或许二者均有。相对其他兄弟班,我班学生整体心智较为稚嫩,思考力也较为薄弱,对于他们而言,哲理诗或许真有难度。而群文阅读课,对学生的思维参与本就要求较高,基于以上种种,今天课堂上学生放开不够,但总体效果还是令我满意的。

毕竟是自己班上的学生,我能在课堂上感受到他们的紧张,他们的顾虑,于是,我自己尽可能放松,尽可能在肢体语言、口头表达上贴近他们,并时不时鼓励肯定。慢慢地,学生放松些了,举手发言地多一些了。课堂也慢慢渐入佳境。在聊到朱熹的《观书有感》时,我问道可否有问题,学生马上说到为什么题目是《观书有感》,而诗中没有一处写到书呢?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哲理诗的理趣就在于寓理于事、寓理于物,这正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怎么让学生明了这中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感知到哲理诗的不同寻常之处呢?经由这个问题,学生能够发现朱熹在诗中是借池塘的源头活水,来抒发读书的感受,因此,诗中明写池塘(物),实际上是阐发读书学问的道理(理),所以标题乃“观书有感”。“那为什么不直接阐明道理呢?”我反问。学生不能回答。停顿了一下,我以自己为例,老师每天跟你们都会说一些读书做学问的道理,比如:今天回家要课外阅读哦,明天要完成阅读卡之类,相比朱熹老先生,你更愿意接受哪一种方式?学生纷纷小声回答:朱熹。“哈哈,看来我要转变我的教育方法了!不过,相信今天你们会好好记住朱熹老先生所说的。来,再一起读读吧。”如此,哲理诗寓理于物的“理趣”学生自然就领会了。

整堂课,有一部分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在自学、圈画环节,人人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小组合作部分,几乎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内容。看得出,只要学生真正投入思考,哲理诗的独特趣味他们是可以感受到的。试呈现几个小组合作的成果。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孩子的一些语言很有意思。比如《登鹳雀楼》的“更上一层楼”句,学生直接得出“站得高,看得远”;有的品悟到努力的意思,表述却很直白,如:“若想看到更多更好的东西,你就要更加努力往上爬。”“一枝红杏出墙来”句,则有多种解读,如:

“独特的事物总会被发现。”(说明你也很独特。)

“是金子总会发光!”(有道理!)

“有些东西是无法掩盖的。”(什么意思?有些东西是指?)

“说明具有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封锁不住的”(此为正解!)

“纸是包不住火的”(隐含贬义,不妥)

可以看得出来,孩子们是能够领悟哲理诗所蕴含的道理的。他们的语言虽然稚嫩,表达也有些不当,但孩子心里是大致明白的。

正如听课领导所言,不排除有些学生听不懂,但他们今天感受了,哲理诗会在他们心里种下种子,将来某个时候,如同反刍般,这些沉积下去的东西会重新浮上来,再次开启他们的心智,激活他们的思维,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感谢听课领导的包容与鼓励,但我内心里还是有一个小小声音告诉自己:事实或许确实是这样。以前我会因此为学生也是为自己开脱,然后心安理得。现在我是不是应该再往前面走一点,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改善这种情况呢?

这便是这一课的“失”。

如前文所叙,哲理诗中的“哲理”虽然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但学生经由阅读、思考是可以领悟和理解哲理诗的“理趣”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和领悟。我的这堂课主要通过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比较异同的方式,经由一组诗,发现哲理诗的共性:寓情于理,以象(景、物)兴理,以事促理。这个思路并没有问题,问题是这些方式是否能真正贴近学生。有人说,“哲理诗”遇见儿童这个“诗性的哲学家”,必须牢牢抓住三个关键词:诗、哲理、儿童。(陆萍:古典哲理诗教学策略,语文教学通讯,2011.11)诗可以“兴”,理需要“悟”,或许,在哲理诗的教学中,有多种多样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但这些都离不开儿童的情感体验。在我这堂课中,如果能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具体情境和生活感悟来谈诗句的体会,或许会更有针对性。比如你有过和诗人类似的心理感受吗?当你做一道应用题百思不得其解,正为此懊恼时;当你和小伙伴下棋,感觉无路可走,打算放弃时;比如毕业在即,你会选择哪句诗来勉励同学,并希望他(她)学业进步?又比如如果让你选择一首贴在书桌上作为座右铭,你会选取哪一首,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情境,或许更贴近学生,更能调动他们的生活阅历,激发表达的欲望。

遗憾的是,课的前一部分时间耗费太多,使得后面部分的展开较为仓促,即算是有心让学生多谈,也时间有限。至于原设计中让学生写明信片,只能留作课后作业了。

这是部分学生写的明信片:

和同事聊到语文课,有老师慨叹:比起科学课和心理课来,语文课还是比较死板,不好玩。

虽然不完全赞同,但也不得不承认,她说的有一定道理。

语文课的僵化已经成为事实。但其实语文老师也不想这样。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语文课可不可以更好玩一点?要承认,孩子的兴趣很重要。如果孩子不喜欢,语文老师付出再多,意义也是有限的。

难道语文老师就比其他学科的老师死板僵硬一些吗?

作为一个既教过科学也教过思品(心理)的老师,我是断然不能承认的。

不过,身在语文老师队伍里,我也有一种担忧,生怕自己也感染上某种语文病。

所以,要时时对学生的反应敏感。

这课,如果下次还有机会,我是不是可以上得更有意思一些呢?

或者,不仅仅是这堂课,在以后的每一堂语文课,每一次语文活动中,是否可以寻求一条别样的道路,让语文既丰富,又好玩,还深厚?

在蒋军晶等老师的群文阅读课堂上,我看到了这样的尝试,比如“武松打虎”,比如“创世神话”,很喜欢,也心向往之。

当为之努力。

相关文章

  • 群一组哲理诗

    一 亲近哲理诗,源于两年前芙蓉区语文岗培班的一次说课。犹记得那次讲完后,教研员李老师找到我:这个设计你上过吗?得到...

  • 一组顶级哲理漫画

    一组顶级哲理漫画

  • 诗~哲理

    孤单是什么?孤单是一剂良药,可以让你忘记伤痛! 寂寞是什么?寂寞是时光相机,记录你每分每秒的忧愁! 孤独久了会上瘾...

  • 哲理诗

    哲学就是人们对世间万物的理性的研究与思考。哲学看似大而无用,其实不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左右着我们每个人的一言...

  • 哲理诗

    青春 迷惘 沉醉 生殖 就在这凡尘俗世 老人一再告诫说 接地气 妻子 仙子 票子 增值 似乎已无计可施 却逐步凝练...

  • 哲理诗

    无我方能有我, 有我还要忘我。 有我无我忘我, 无须那么执着。

  • 哲理诗

    有时候 坚硬的铁门不需要太多力气就能打开 只要你有勇气 有时候 薄薄的一层纸很难再去戳破 仿佛有道无形的障碍 有时...

  • 哲理诗

    哲理诗宝宝是 哲学帅哥和 诗歌美女的 爱情结晶

  • 哲理诗

    自私 人是最自私的动物 当你扒心扒肝的对一个人时 他会把你的心放些辣椒加些盐在锅里翻炒 能共苦不能同甘 世上有能共...

  • 哲理诗

    爱情 爱情, 变成了一根红色的线, 穿起来一串串铜钱, 便难拴住两颗心。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群一组哲理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jfp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