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转基因和comfort zone

转基因和comfort zone

作者: Felix小菲 | 来源:发表于2014-08-24 20:47 被阅读0次

    看了这么多期《罗辑思维》,从来都是看完以后根据节目的推荐买书。上周终于有一次例外,这集讲的碰巧是我刚刚看完的《费马大定理》。说实话,跟以往那些罗胖比较钟爱的经典话题(比如晚清历史,互联网等等)相比,这集的内容并不算精彩,甚至最后的结论也有些牵强(所谓历史上重要的发现和成就都是基于兴趣云云)。不过这并不重要,在一档面向互联网大众的脱口秀节目上探讨一个数学命题,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行为艺术。

    在这期节目的开头和结尾,罗胖反复强调说他冒险进入了一个他完全不了解的领域(数学),这种谨慎和扭捏也许是做节目的需要。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能否勇敢的进入陌生领域,挑战自己现有的认知,实在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说的通俗一点,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远离你的“舒适区”(comfort zone),是决定一个人视野和境界的关键。

    想起前一阵子和老金聊起转基因的问题,颇有感触。现在的朋友圈里,每隔一两天就能看到一条鼓吹转基因如何有害,揭露境外势力如何密谋反华的文章,内容换汤不换药,无非是避实就虚,辅以各种阴谋论的调调,还颇有一些同志买账。自从崔永元赴美拍了那个著名的纪录片以后,反转派的情绪更加高涨,大有真理在握的架势。

    其实,转基因的话题看似关系你我,贴近生活,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它恰恰是一个极其遥远而又陌生的领域,就好像数学之于罗胖。这里面涉及到的问题太多了,绝不仅仅是生物和化学这么简单(而仅仅这两项就已经足以让绝大多数人缴械了),以至于它几乎已经演变为一个巨大的社会学和人类学话题。所以,事情远远没有“支持”和“抵制”这么简单,从如此复杂的命题推导出一个简单的结论都是可笑的。

    不过,我看了几篇上面提到的反转文章后,发现几个有趣的共同点:

    1. 从来不从微观层面讨论技术细节,比如转基因食品的结构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只是告诉人们几个简单、粗暴的结论(比如“美国人不吃转基因”这种明显有悖于现实的结论)。有一篇介绍转基因如何“毁掉”阿根廷的文章,全篇都在讲转基因大豆的种植如何侵占了原本多元化的农业用地,进而迫使大量农民背井离乡等等,但在具体的安全性问题上则完全避而不谈(或许是没的可谈吧)。

    2. 逻辑混乱,充满误导性推理。比如有一篇赞扬崔永元那部纪录片的文章提到,将两头死猪(一头吃转基因饲料,另一头相反)进行对比,前者闻起来很臭,肠子内有很多小孔,且胆囊的颜色是黑的。稍微懂点逻辑和统计学原理的人都看的出来,如此之少的样本和对照信息意味着什么。而这样的笑话在该纪录片中几乎随处可见。

    3. 动不动号称“转疯了”,但从没有具体的署名作者。相反的,我所看过的每一篇真正的介绍转基因的科普文章都有明确的作者,而且大都是具有极高科学素养和专业背景的“圈内人”,比如土摩托(专栏作家,生物学硕士)、方舟子(科普作家,生物化学博士)、云无心(科学松鼠会成员,农业与生物学博士)等等,不管他们各自的立场是什么,但至少他们在科普方面做的工作要比那些毫无营养的反转文章多得多。

    别小看这第3点,很重要。社会越来越进步,科技越来越发达,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永远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即使你有理工科背景,也绝无可能通吃所有涉及科学的领域,能在某一个领域有所钻研就不错了。那么在你不熟悉的领域怎么办?很简单:听专家的。

    有人会说,专家就一定对吗?当然不是,只不过他们犯错的概率要比一般人低。当然了,我说的是科学技术范畴的专家,不是文学艺术这些存在很大主观性的领域。

    所以,当生化博士方舟子和脱口秀主持人崔永元因为转基因问题发生争执时,你听谁的?如果是我,即使抛开他们俩各自的观点不看,也很好选择,更何况两人真正的较量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So,对于即便看了那个漏洞百出的纪录片还要力挺的人,我能说的只有呵呵了。

    那又有人会说,既然听专家的就行了,又何必要自己做功课呢?既然拿来主义这么好使,所谓的跳出舒适区又有什么意义呢?自相矛盾!

    其实,在很多问题上,并不是只有“相信谁”这么简单,复杂的科学问题不是做单项选择题。形象的说,凡是涉及专业性的问题,都存在一条很长很长的信任链(或者说鄙视链也一样),想要在多大程度上搞清一个科学问题,取决于你能在这条信任链上走多远。

    举个例子,我作为一个数学方面的门外汉,突然想了解关于费马大定理的一些细节和背景,这时我身边碰巧有两个人,一个是我的初中同学F,此人是有名的数学神童,没有参加过中考、高考及考研,前几年参加工作才结束了这种一路保送的生活;另一个是我的大学同学G,此人是个演讲天才,在一千多人面前发言不用稿子就出口成章,但在数学方面的小白程度和我不相上下。如果这个时候他们两个人同时自告奋勇的提出给我讲解,各执一词却又固执己见,我该听谁的?

    答案好像很简单,F赢了,对吧?但是慢着,如果这时把G换成一个交大数学系的教授,F出局的概率就大了不少。我们当然可以继续这个游戏,比如再把F换成加州理工大学一个专门研究数论的专家,胜负的天平恐怕又要倾斜一次了。

    不知道你看出点什么没有,我试着总结一下:讨论专业性问题时,在一个专家和门外汉的意见中间选择前者,只是认识这个问题的第一步,也是最简单的一步,它可以帮助你在大的方面远离谬误,主要是一些“是否命题”(比如转基因食品到底安不安全?)。但随着你对这个问题理解的逐步深入,你所接触到的来自专家的意见和观点越来越多,这个时候想要在不同专家之间做出选择就越来越困难了,很多问题已经无法简单的用“是”或“否”来回答了(比如转基因水稻在中国到底存不存在滥种?)。

    如果你只是满足于认识一个问题的皮毛,那么你大可不必和自己较劲,记住第一步的“是”或“否”就行了。但如果你是一个求知欲极强,喜欢不断挑战自我的进步青年,那么就要下一番功夫,在很多似是而非的问题上比较各家的观点,最后通过自己的分析得出能让自己信服的结论。

    不错,你在这条信任链上绝尘而去的过程,正是你一步一步远离comfort zone的过程。

    提转基因只是举个例子。我想说的是,与其盲目相信一个看似方便,却又毫无来由的结论,为什么不能多花点时间去了解一下它背后的东西,去听听专业人士的观点,然后给自己的理性和逻辑一个自我检验的机会呢?

    最后说几句题外话。我常常想,之所以我会去读《费马大定理》,把BBC的纪录片《科学的故事》当做宝贝看了又看,甚至出差时还带着一本《量子物理史话》,大概恰恰是因为我的数理化不好(我高考理综只考了208分,满分300),化悲痛为力量,转而对那些数理天才产生了近乎狂热的崇拜吧。

    想想我也是蛮拼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转基因和comfort zone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jfy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