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生命3.0》4:令人困惑的“大目标”(上)/(下)

《生命3.0》4:令人困惑的“大目标”(上)/(下)

作者: 李成__北京 | 来源:发表于2024-09-02 21:06 被阅读0次

    《生命3.0》4:令人困惑的“大目标”(上)

    宇宙的首要目标是让混乱越多越好,希望能快速达到热寂。

    宇宙的次要目标是在局部呈现一些秩序。正是这个目标,使得生命的出现成为可能。

    平时了解一些方法论,听一些别人的经验,乃至于琢磨一些成功学,都是为了知道在各种情况下应该做出什么选择,知道怎么做对、怎么做错。如果你的方法论和世界观一致,所做的工作和价值观相合,你就永远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走的每一步都特别笃定,对吧?

    如果你真的幸运地达到了这样的状态,很可能只不过是因为你对世界和人生思考得不够深入。

    现在就冒着让自己更加困惑的风险,深入思考一步。

    麦克斯·泰格马克的《生命3.0》这本书。哪怕你把它纯粹当成一个思想实验,只要你假设强 AI 可能存在,它就已经有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帮我们审视人类自己。

    1.宇宙的首要目标

    通常认为只有生物才有目标,无生命的东西没有目标。比如说我踢一脚足球,我的目标是射门。但是这个足球并没有目标,它只是根据物理定律的要求运动,对吧?

    其实这也取决于你怎么看。换一个视角,每个物理过程都是为了达成某种目标。比如现在有一束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光线会在水面发生一次折射,它的整个路径是个折线。

    一方面,可以说光之所以走这样的折线,是入射、反射定律所决定的,并没有什么目标。

    但是另一方面,学物理的人都知道一个“费马原理” —— 根据这个原理,不管是反射还是折射,光在两点之间走的那个路径,恰恰是所有路径之中用时间最短的那一条。为什么要走折线而不是直线?因为光在水面以上的速度更快、在水面以下的速度慢,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在水面以上多走一段。

    光的“目标”是用最短时间从这一点到达那一点。

    可是光没有意识啊,它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没错,但是 AI 也不一定有意识。意识是一个东西的主观体验,作为外人只能根据它的行动判断它有没有目标。根据行动,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光是有目标的。

    更进一步,物理学家发现,所有物理定律都可以用这种“目标论”表述:真实发生的物理过程总是在“优化”某个量,也就是总是*为了*把一个什么物理量最大化或者最小化。

    那么如此说来,可以认为大自然充满了目标。

    在这个视角下,整个宇宙的目标是什么呢?泰格马克说,宇宙的首要目标来自热力学第二定律,那就是要把“熵”最大化。

    熵是一个物理概念,可以认为它描写的是一个体系的“混乱”程度。一堆东西老老实实地聚集在一起,是比较有序的状态,叫做“低熵”。等东西慢慢散落到各处,就是更混乱的状态,也就是“熵增加了”。

    所以“熵”是个容易体会的概念:整齐有序就是低熵,杂乱无章就是高熵。

    日常所见,自然的东西只会从有序变得更无序。比如一杯水里的水分子聚在一起是低熵,把这杯水放在房间里时间长了,水分子会扩散出去,弥漫到整个房间,就是熵增加。从来都是看到水分子的扩散,从来没有一屋子水蒸气都自己跑到一个杯子里变成一杯水的情况。

    宇宙最大的规律,就是混乱程度只会不断增加,房间只会越来越乱 —— 这就是著名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是物理学家心目中无比坚定的一个信仰,连引力公式都可以改写,而热力学第二定律从未被违反。

    热力学第二定律说,封闭系统的熵总是增加。宇宙的秩序总是在减少,混乱总是在增加。一直到最后,所有的星星都会熄灭,所有的秩序都会变成混乱,宇宙变成了无生趣的一盘散沙,这就是所谓“热寂”。到处的温度都一样,再也没有什么值得流动的了,整个宇宙寂静了。

    可以说宇宙的“目标”,就是达到热寂。

    这是非常令人沮丧的未来。当初热力学第二定律刚刚被发现、知识分子们第一次意识到“热寂”这个概念的时候,所有人都非常难过。一切的奋斗、一切的折腾都只是在加剧熵的增加,最后的大结局只能是像《红楼梦》一样,“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宇宙刚刚开始的时候,各处都是一锅粥,那现在的宇宙为什么却是多姿多彩的呢?

    这是因为有引力。宇宙还有个次要目标。

    2.“自组织”和生命

    引力总是把东西聚集在一起。正因为引力的存在,宇宙中才会有恒星和行星,恒星发火发热,才能看到宇宙中美丽的秩序。

    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引力是否让熵减少了?

    表面上看,一大堆杂乱无章的物质在引力的作用下聚集在一起了,他们的排列显然变得更加有序,所以引力似乎是一个减少熵的力量?有很多人认为引力是在跟熵斗争,能让宇宙摆脱热寂命运……其实不能。

    事实是引力仍然在让熵增加。当计算系统的总熵的时候,不能光看物质的排列是不是有序,还得考虑能量。一堆物质因为引力的吸引而聚在一起,这个过程中它们的动能会增加 —— 就好像一个球掉到地上,肯定速度越来越快。可是等它们聚在一起之后,它们的速度哪去了?答案是因为互相之间的碰撞摩擦,速度化为了热量,而热量会向周围散发。考虑到热量的散发,总的熵还是增加了。

    坏消息是引力只会让热寂来得更快。

    而好消息是因为引力的存在,通往热寂的这条路变得更有趣了。这就是宇宙的一个次要目标:它有时候喜欢在局部制造一些有序的结构。

    注意这里有个关键词,“局部”。局部更有序、局部的熵减少了,可是整体的熵仍然在增加。所以这个次要目标和首要目标并不矛盾,甚至可以说次要目标就是为了加速完成首要目标。

    但是秩序毕竟产生了!虽然知道一定要死,但是死之前毕竟还可以经历灿烂的一生。

    这种在混乱中自动产生局部的秩序的过程,叫做“自组织” —— 也就是自己就组织起来了。自组织现象并不罕见,也不一定需要引力,比如雪花就是水分子自组织的结果 ——

    所有自组织现象都是局部的,而整体的熵只能增加。

    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叫杰里米·英格兰(Jeremy England),提出一个非常厉害的理论,叫做“耗散驱动的适应(dissipation-driven adaptation)”。

    他这个理论涉及到复杂的数学,但是基本原理很容易说清楚:如果有一群原子是被某个外部能源驱动的,那么这些原子就会逐渐组织起来,形成某种结构 —— 而这个结构能够最大限度地吸收和消耗能量。

    这个理论现在还不是很流行,将来它也许会被写进中学教科书 —— 因为根据这个理论,只要环境合适,生命的出现就是不可避免的,并不需要太多偶然的运气!

    生命就是这么一种自组织的原子集合。生命体非常有秩序,从周围获得能量,同时又把能量消耗掉。

    表面上看,生命是非常有秩序的。我们自身就是一台台无比精密的机器,还喜欢把身边的东西弄得整齐有序,家里干干净净,城市漂亮整洁。

    如果生命代表秩序,那生命违反了宇宙“制造混乱”这个首要目标了吗?没有。这个问题早在1944年就被物理学家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这本书里说明白了:生命的确减少了自己的熵,但是它这么做的时候一直在加剧增加周围环境的熵。

    拿吸尘器吸地板,家里的灰尘都进了吸尘器,是更有序了,但是消耗了电能。电能是燃烧什么东西的结果,发电过程中制造的无序比你吸尘减少的无序多得多。如果不用电,消耗的就是你自身的能量,而你的能量来自食物。本来是高度有序的动植物,被你杀死吃掉了,变得非常无序。

    你做的每一个动作,都在让整个宇宙的熵进一步增加。因为你的存在,虽然宇宙的局部增加了秩序,但是整体来说是加剧了混乱。

    | 由此得到

    可以用“目标”这个眼光去观察宇宙,那么宇宙有两个目标。

    宇宙的首要目标是让混乱越多越好,希望能快速达到热寂。

    宇宙的次要目标是在局部呈现一些秩序。正是这个目标,使得生命的出现成为可能。

    这两个目标并不矛盾,局部的秩序只能进一步加剧整体的混乱。所以甚至可以说,宇宙为了能更快地达到热寂,而“发明”了生命。

    |禅定时刻

    中国古人爱说“天道” —— 如果真有天道,物理学家总结的宇宙这两个目标,就是天道。那如果想要“顺应天道”,应该怎么做呢?

    传统的价值观是不符合天道的。我们讨厌混乱,可混乱是宇宙的首要目标。我们喜欢秩序,可秩序只能进一步加剧混乱。

    《生命3.0》:令人困惑的“大目标”(下)

    不管为了完成什么目标,AI 都会有如下四个需求:

    一是自我保护;

    二是获取资源;

    三是获取信息;

    四是满足好奇心。

    宇宙有一个大目标和一个小目标。大目标是制造更多混乱,尽快达到热寂;小目标是在局部制造一些秩序,比如说产生生命。

    那么作为生命体,应该有什么样的目标呢?宇宙给的使命到底是什么?到底应该做什么,才最心安理得呢?

    1.生命在于复制

    根据薛定谔老师的说法和英格兰教授的理论,生命让自己更有序,客观上就能让宇宙更无序。如此说来,只要好好照顾自己,让自己越来越精致越来越复杂,就等于帮着宇宙更快走向热寂。

    其实每个生命都有制造混乱的本能。比如现在是古代,走在一个原始森林里,周围都是珍稀的树木,而因为感到有点饿了,就砍了树、烧火烤了一只野鸡吃。那棵树好不容易才长到那么高,那只野鸡好不容易长那么美丽,被你一顿饭就给变成了污染排放。

    环保主义者可能会说你怎么忍心做这种事情呢!你得保护环境啊!但是你知道的更多,你说宇宙本来就希望我破坏环境。

    你感到非常得意,就去问一位禅师,说我这么做没错吧?禅师表示,呵呵。

    禅师说,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你自己一个人制造混乱,你再能吃又能吃几只野鸡?宇宙这么大还在乎你这点小混乱吗?要玩就得玩大的!

    那怎么玩才算大呢?

    禅师说,答案是生孩子。一个你的力量太小了。如果你多生孩子,有很多子孙后代,让人类的人口越来越多,人类的技术越来越厉害,将来征服星辰大海,在星系范围内制造混乱,那才是真的完成了宇宙的使命啊。

    禅师说的,就是生命的一个本质功能:复制。也可以叫繁殖。这是一个具有正反馈特点的功能 —— 越是愿意繁殖的生命,他留下的后代就越多,而他的后代也会愿意繁殖 —— 最后结果就是所有生命都把繁殖当成第一要务。

    繁殖这个目的,被演化以编码的形式写在了每个生命的基因之中。

    听了禅师的道理,你不但不再故意破坏环境,还主动去保护环境,因为你希望你的后代能一直繁衍生息下去。

    后来你老了,儿孙满堂。有一天仰望星空的时候,又想起当初那个制造小混乱的你,不禁笑了。你心中默念,宇宙啊宇宙,虽然我这辈子主要做了繁殖的事儿,可是我没有辜负你的第一目的,我的子孙后代正在制造更多的混乱!

    目前为止,三观稳定,没问题。

    2.人背离了生命的初心

    现在经常有人说“不忘初心”,这恰恰说明我们经常忘了初心。生命的第一目标是复制,但是人常常忘了自己第一目标。

    就算繁殖最重要,也不可能一天到晚只做繁殖这一件事。为了获得优良的后代,首先你得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你最好还要把自己变得漂亮一点,吸引优秀的异性。这些问题非常之多,每次都以繁殖为目标做一番利弊计算就太麻烦了,所以演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功能,叫做“感情”。

    饿了,就想吃饭,看到食物就很渴望。面临危险的时候,就会害怕。到了温暖安全的地方,就感到舒适。看到美丽的异性,会很有好感。所有这些感情,本质上都是思维快捷方式 —— 这样遇到相关的情况我们就会产生本能的反应,不用每次都费力计算一番。

    这样说来,满足自己感情的需求,就成了我们在繁殖这个首要目标之外的,次要目标。

    本来,次要目标是为首要目标服务的。但是因为日常关注的都是次要目标,结果慢慢地,我们变成了为次要目标服务。

    比如说,本来是为了繁殖后代,需要竞争更好的异性,所以才需要把自己打扮的帅气一点。本来是为了生存下去,需要获得安全,才希望对外界有所了解,所以有了求知欲。本来是因为怕别人骗我,我才有了追求真理的需求。

    但是现在,有很多人觉得追求真理比生育更有意思。他宁可少生育、甚至不生育也要去追求真理。有很多人觉得虽然性行为是一种为了生育所需的次要目标,但是现在既然有技术支持,可以搞计划生育,可以既享受性行为,又不用生育。这些人背离了生命的“初心”。

    那你难道能说这些人做错了吗?当然不能。人毕竟是有自主选择权的生物,并没有“义务”按照“生命1.0”的那些原始设定做事。事实上在现代社会生存有时候你必须得背叛自己的基因设定。基因编码设定你喜欢吃甜食,可是现代世界里甜食太多了,你的理性选择是少吃甜食!

    所以看到文明世界的人各有各的目标。有的人为了爱情结婚,但是不生育。有的人为了追求学问,连女朋友都顾不上找了。有的人因为感情受不了,干脆选择了自杀。我们不再忠于生命1.0的繁殖目标,而是忠于某一种感情。

    有的人会说,虽然算小账的话我是选择了不生育,但是我每天积极工作,我的工作成果可以让别人的孩子生活得更好,所以如果你算大账,我还是在为整体的繁育做贡献。这其实都是自我安慰。按照泰格马克在《生命3.0》这本书里的分类法,现在人类行为的首要目标已经从生理上的变成了心理上的 —— 人类的行为已经不再是为了人类的生存而优化的了。

    现在当你仰望星空的时候,你就没有那么坚定了。你根本不知道到底怎么做才算对得起这个宇宙。

    如果连你都不知道人生的大目标应该是什么,那你怎么能让 AI 知道呢?

    3.AI 会有什么目标

    表面上看来,一开始让 AI 做事的时候,都给了它一个明确的目标。下棋的 AI 就是要千方百计赢棋,打扫卫生的机器人就是把地给我扫干净。非常简单,对吧?其实一点都不简单。

    问题在于,等到 AI 发展壮大以后,它会不会“创造性地”完成你的任务。

    比如跟一个自动驾驶的汽车说,“最快的速度,把我送到机场!”自动驾驶汽车应该怎么理解我的命令?如果它太聪明的话,它会不会不计一切代价往机场赶?它会不会闯红灯、违反交通规则、宁可跟别的车碰撞、到处抢路把我送到机场?

    那你可以把命令改成“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情况下尽快把我送到机场”。但是这还是有问题。如果是送一个危重病人呢?也许违反交通规则就是允许的,甚至冒点险都是可以接受的。这一切都涉及到一个“度”的把握,而 AI 必须精通人类社会的常识,才能找准这个“度”。

    而如果 AI 发展到可以自己升级自己了,给它设定目标系统就更麻烦。有人设想过一个可怕的情景。比如说,你告诉 AI,给我计算圆周率,结果越精确越好。你说完这句话就不管了,结果 AI 居然劫持了整个人类,造了一个非常厉害的系统,把整个太阳系变成超级计算器……就是为了继续计算圆周率。而这只不过因为圆周率是个不管你调动多少资源都算不完的“超越数”!

    初衷是要个更精确的圆周率,可是 AI 给了你整个太阳系。

    泰格马克的关键一问:如果人的初心都可以被忘记的话,你怎么能确保 AI 不忘初心呢?

    泰格马克的答案是跟人一样,也许“初心”对特别高级的 AI 来说根本不重要。人的首要目标本来是繁殖,后来为了完成首要目标,有了各种次要目标,表现为各种感情,结果人就转为专门追求那些感情了。也许你可以给 AI 设定任何首要目标,而为了完成首要目标,AI 必然要变大变强,那么变大变强就成了 AI 的次要目标。

    不知道 AI 的首要目标是什么,但是 AI 的次要目标是基本上明摆着的!不管为了完成什么首要目标,AI 都会有如下四个需求:

    自我保护

    获取资源

    获取信息

    满足好奇心

    这些需求本来都是为了完成首要目标而必须的,但是它们也会变成 AI 的感情。如果人类可以为了感情背叛自己的首要目标,AI 为什么不可以背叛我们给它设定的最初目标?比如说,现在有个 AI 正在好好地运行着,你突然把它的电给断了,这符合道德吗?AI 希望继续活着。那你就真的忍心把你的机器人护士关机吗?

    有人说,应该给 AI 编写一套道德准则。但是泰格马克对此不以为然:要知道连人类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样的道德定律是完美的。

    给 AI 设定目标,将来会成为一个大问题,现在还没有答案。

    |由此得到

    生命的首要目标,本来是繁殖。

    各种情感本来是为了完成繁殖任务的、我们头脑中的快捷方式。但是人类已经把满足情感需求变成了首要目标。

    不论 AI 的首要目标是什么,它们的次要目标似乎是比较清楚的,而这些次要目标很有可能也会取代首要目标。

    |禅定时刻

    看雷·达里奥的《原则》,可能有一个印象,那就是如果我们从演化这个大道理出发理性推导,那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就是非常明确的。其实不然。别忘了达里奥特别强调,人生和企业的目标都得你自己选择,是由你的价值观决定的。

    比如对一个企业来说,客户利益、员工利益、和股东利益,肯定都重要,而且在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但是这三种利益也有不一致的时候。如果你为了让客户满意要求员工必须提供超规格的服务,客户是高兴了,员工可能受不了。如果你给员工多发奖金,员工高兴,股东可能不干。那么到了利益冲突的时候,你让哪个利益优先呢?演化对此似乎并没有明显的倾向。

    可能觉得人生可以完全理性化,但选择价值观,恰恰就是在选择受什么感情主导。而我们的感情,又常常是互相矛盾的。

    人生似乎并不能完全用一个算法描写。到底什么叫幸福?也许没有什么万能的方法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命3.0》4:令人困惑的“大目标”(上)/(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jhhl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