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
在芒种装个有bigger的农夫

在芒种装个有bigger的农夫

作者: 董点国学大董 | 来源:发表于2018-06-06 15:29 被阅读0次

    今日芒种,中国人都知道这个节气代表农忙,每年芒种前后,农村里能忙得让城里也跟着忙,保姆要请假了,开小店的,卖小吃的,打小工的,也能一转眼不见了一堆堆,一问,都回家抢收麦子去了。

    这大概是除春节之外的第二个返乡高峰。

    在二十四节气里,芒种是最独特的,完全反映农事的节气就它一个,(小满算半个)所以在芒种里,最为Bigger than bigger的,不是吃个啥,喝个啥,养个生,也不是秀几首只知字面含义的诗词,而是,认认真真地做一个有文化,有bigger的假农夫。

    bigger的第一步,先把芒种解释清楚。

    今天铺天盖地的芒种文章一般都会有这句话:芒种,“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一般还会有千篇一律的解释:“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

    千篇一律的东西low了点,bigger点的可以这么解释:

    “芒,艸耑也。”艸耑即草端,本义指草本植物上的细刺,有毛刺的种子就叫芒种,谷粒和麦粒都有毛刺。

    “稼”是“禾之秀实”,禾苗“秀”而长成果实后就是已经成熟可收割的庄稼,“稼”就是庄稼成熟可以收获的意思。(不知道“秀”的请看立夏文章《夏天到了,想好怎么秀了么?》)

    “种”既表示种子,也表示种植,小麦的种子要收起来,水稻要种下去,注意,这时种下去的水稻可不是种子,水稻在收麦之前就要在小田里播种,到这时已经长成秧苗,麦收后就可以马上插秧。

    经过这样的论证之后,再得出结论:“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的意思是有小芒刺的谷物(即小麦和水稻)在此时可以收获和种植了。这是不是逻辑清晰多了,内涵丰富多了,不再是传声筒了?

    把芒种解释清晰是bigger的第一步,bigger的第二步,我们来好好说说小麦的一生。先感叹一句,农民把小麦从种子养到成熟收获装进粮仓,那真是跟拉扯一个不省心的孩子差不多,一路得过五关,斩六将。

    我国种的小麦基本上是过冬的冬小麦,种下去的时间是在每年秋分后到立冬前,北方要种得早,南方要种得晚。

    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说的是黄河流域以北的地区。

    “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霜降到立冬,种麦莫放松。”这是指长江流域。

    至于广东这种华南地区,要到小雪节气才种小麦,不能早种,否则小麦长势太旺,提前拔节,过冬时就会被冻死。

    小麦从种子长成小苗苗后开始过冬,这时小麦基本上在睡觉,灌够水,不被冻着就好,是小麦生长过程中最省心的一段时间。就象人还在妈妈肚子里没生出来的时候一样。

    春天到了,小麦醒过来,开始返青拔节生长了,就象小婴儿生下来了,各种操心忙碌就开始了。

    小麦面临的第一关是“春旱关”。黄河流域的春旱历来比较严重,春雨只占全年降水量的10—15%。春天前面的秋、冬也少雨,没多少存货能用,再加上春季气温回升快,风力大,蒸发强,这时候的小麦渴啊,饿得蔫蔫的,就如嗷嗷待哺的小婴儿。

    尤其是在“谷雨麦怀胎”的时候,麦怀胎是指麦穗在麦杆里孕穗长大,麦秆臌胀,有如怀胎的时候。

    左图是孕穗怀胎,右图是刚抽出的穗。图片来自网络

    “麦怕胎里旱”,如果这时雨水不足,穗就会孕不好,穗都孕不好,麦粒还怎么长?所以春雨贵如油,民间很多春天的谚语都有种在打仗的感觉:“蓄水如囤粮,水足粮满仓。”“水来蓄满塘,用时不慌张。”“黄河水可用不可靠,来水赶快把麦浇。”

    小麦抗春旱的同时,还有第二关在等着——“倒春寒关”。“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春分以后,冬小麦挺立开始拔节,抗御低温能力大为减弱,这个时候来场倒春寒,就会像春季传染病肆虐一样,有可能造成小麦大面积死苗。1976年的春分期间,长江中下游地区曾经发生过一次严重的倒春寒,仅湖南、江西、湖北三省损失的谷种就有7~8亿斤。

    春旱和倒春寒两关都过了,就到立夏,第三关已经等着了,这一关居然是“雨水关”!春天一直缺水,这时却怕雨!

    立夏时小麦麦穗抽出开花,扬花后谷粒就开始在谷壳里孕育灌浆,灌浆是小麦通过光合作用将产生的淀粉、转化的蛋白质及其他有机物质贮存在种子内,使籽粒日渐饱满,这就是小麦的“秀”。

    麦穗上的小白点就是麦花。图片来自网络

    这时大江南北开始进入雨季,总算不缺水了。小麦“秀”时也一样要大量的水,但是,它虽然要水,却不要雨水,尤其是连绵阴雨。谚语说“风扬花,饱塌塌;雨扬花,秕瞎瞎。”“立夏前后连阴天,又生蜜虫(麦蚜)又生疸(锈病)。”小麦扬花时若下雨,容易发生赤霉病,又称烂麦头、红麦头、麦穗枯,会导致麦穗腐烂,麦穗都烂了,还结什么麦子?

    这是染病的麦穗。图片来自网络

    雨水关也过了,好不容易到了小满了,这时等着小麦的是第四关“干热风关”

    干热风是一种高温、低湿的大风灾害。刮干热风时,温度升高,湿度下降,植物里的水分被迅速蒸发掉,快得来不急吸水补充,风过之后,小麦枯萎,活下来的小麦也容易灌浆不足,麦粒长不饱满。农谚说“小满不满,麦有一险”、“麦黄不喜风,有风减收成”,就是说这小满时的妖风。

    干热风后枯黄的小麦。图片来自网络

    妖风也抗过了,总算到芒种收麦子了,是不是觉得一把老泪要掉下来了:“总算熬出头了,把你拉扯大可真不容易啊!”但是,且慢掉老泪,这时既没空掉,更没心情掉,因为最后一关的考验还在前面等着呢,这关没过好,大半年的辛劳付诸流水。这一关是“梅雨关”

    芒种后,江淮流域进入了“梅雨”期,别看“梅子黄时雨”写得那么美,这梅雨对麦子是毁灭性灾难。冬小麦在芒种前后成熟,芒种后很快会下梅雨,如果不能抢在梅雨来到之前把麦子收割、脱粒、干燥、贮藏,成熟的麦子遇雨就会麦株倒伏、落粒,乃至出现大片麦穗发芽霉变的“烂麦场”,大半年的辛苦一场梅雨就能给你毁了。

    芒种的农谚里,你会看到这时已经不是普通的打仗了,那是一场生命保卫战,保卫麦子的生命,也是农人的生命。“春争日,夏争时。”“麦子入场昼夜忙,快打、快扬、快入仓。”“麦熟一晌,虎口夺粮。”“麦收时节停一停,风吹雨打一场空。”“收麦如救火,龙口把粮夺。”“麦在地里不要笑,收到囤里才牢靠。”“小麦虽丰收,就怕收中丢。”

    图片来自网络

    麦子总算抢在雨前收割回来了,但这关还没过完,因为“湿麦进仓,烂个净光。”如果割回来的是湿麦,或者麦子割回来后天气不好没法晒,麦粒都会烂给你看,谁叫这个时候是“霉雨”呢,全年霉烂速度最快的时候。

    图片来自网络

    所以“小麦不进场,不敢说短长;小麦进了场,也难说短长。”“拉到场里一半,收到囤里才算。”只有晒干的麦子存到了仓库里,这一场小麦保卫战才算结束,这一年的收成才入仓为安。

    小麦生长中的五关中,梅雨关最紧迫,时间窗口最短,造成的损失也最大,所以,如果你家保姆,厂里工人这时要请假回家收麦,就别为难别人了,这十来天的时间,关系到农家一年的主粮收成。

    唐朝白居易有一首《观刈麦》的诗里写道: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在田地里抢收小麦的农人脚被地面的热气熏蒸着,背烤着火辣的阳光。累得精疲力竭却根本顾不上热不热,反而非常珍惜这炎炎夏日里的酷热,有了这晴天酷热,麦子才能顺利收割晾晒入仓。

    若能天从人愿,风调雨顺,小麦丰收,乡村便是陆游笔下的田园牧歌: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麦子丰收后,农人就能吃上新鲜的麦饭,不用再饿肚子,农人才能开心地唱着菱歌干农活。

    但这样的田园牧歌很脆弱,一场淫雨,牧歌便成悲歌。南宋王之望写过一首乡村悲歌:

    水乡经月雨,潮海暮春天。

    芒种嗟无日,来牟失有年。

    人多蓬菜色,村或断炊烟。

    谁谓山中乐,忧来百虑煎。

    “来牟失有年”的“来牟”也写做“来麰”,是古时小麦大麦的统称。“有年”就是丰年。收麦时节下了一个月的雨,麦子失收,人有菜色,乡村炊烟不举。

    唐朝白居易的《杜陵叟》里也描述过: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

    夏天的小麦,秋天的稻谷都收成大减,农人怎么过活呢?白居易的《轻肥》给出了一个残酷的参考答案: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但即便是丰年,农人也不见得就能免去饥馁之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是白居易的好朋友李绅的《悯农》诗,没有天灾,还有人祸,即便丰收,农人也会难有温饱“犹饿死”。

    过去中国农人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天灾人祸之间求生,田园牧歌只存在于短暂的太平岁月和文人的诗意中。

    真正了解了农人的种粮过程,我们最后来读一遍六岁小孩就会背的这首《悯农》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芒种装个有bigger的农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jib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