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有关中年这个话题,在当下这个时间点,还是蛮敏感的。特别是随着年岁日长,周围有不少人老是或真诚或半开玩笑地喊着自己处在中年危机之中,这种敏感的程度又会不自觉的上升一个等级。以至于我在看大卫·班布里基的《中年的意义》这本书的时候,还得遮遮掩掩,以免引来奇怪的眼神,或者遇到关系比较好的,还会没心没肺地来嘲笑一番。“哟,这么早就中年危机了哈。”呵,其实我很想当场怼回去:“你哪只眼睛看到危机这两个字了啊?”不过考虑到大家都这么敏感,再想想之前网上传得风风火火的某公司清退34岁以上员工的新闻,以及“中年油腻大叔”这样流行的称谓,我还是不能那么当真,毕竟这年纪蹭蹭地往上长,大家都在心照不宣地不淡定着,看到中年就自动联想到“危机”和“油腻”,都不容易啊。不过话题回到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的这本《中年的意义》,光看书名的话,的确容易让人误解,以为又是一碗浓浓的鸡汤。但其实这本书跟鸡汤完全不搭边,它的英文原版书名是“MIDDLE AGE”,就是简单的“中年”的意思,内容主要是从科学角度出发,探讨人类中年这种现象。但到了国内,大概是编辑觉得书名不够吸引人,硬生生地加上了“意义”这个词语,让画风一下就歪掉了。这本书的真正亮点在于,其科学视角能让我们更清醒地去了解和看待“中年”。
说到这里,有的书友可能要问了,为什么单单要讨论“中年”呢?“中年”有什么特别的吗?答案呢,还真是很特别。因为“中年”这个阶段,几乎是人类独有的一个年龄阶段,只有极少数的哺乳动物和人类一样,在完成了自己的“生育使命”后,还没有快速地衰老死去,而是慢悠悠地经历中年,再到老年。人类的中年尽管会发生很多的变化,但和其它动物走到生命历程的一半时所发生的情况不同,人类在中年时所面对可不是什么简单的“衰退”,而是在心智、体力、脑力、社会角色等方面发生多重的蜕变,这里面有退,也有进。甚至在思辨能力上,人在中年时会达到一生的最高峰。这不得不说是一个看起来很不寻常的现象。另外,从达尔文的演化论角度上来讲,“中年”会显得很不必要。因为中年人在完成生育后,就已经不能为族群的演化提供什么实质性的帮助了,演化的关键在于年轻人是否在一代代的传承里获得更好的基因,获得适合自然环境的体魄。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但这种天择是需要通过生殖行为来实现的,你中年人总不能自己在那里基因突变吧?而且在一个资源稀缺的年代里,一个族群所能得到的资源是有限的,这么多中老年人,看上去只会挤占年轻人的生存空间,让族群演化变得艰难。所以从以上视角看过去,人类的中年都显得有些奇怪,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自然”。那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人类会演化出“中年”呢,“中年”的科学意义在哪里的?要知道,数亿年来的自然演化冷酷无情,可不会做不合理或者没有意义的事情。这就需要转化一下视角,从人类族群的角度来解读这个问题。这里就不得不说到一个概念:“亲本投资”。
所谓亲本投资,是指动物为哺育下一代所付出的时间、精力、物质等。用《中年的意义》这本书的作者大卫·班布里基的话来讲,人类正是豪华版的亲本投资者。刚才我们说到人类的中年显得很奇怪,其实这只是其中一项。其它奇怪的地方还包括人类用双脚站立,人类的生活史独特而扭曲,脑容量大得异常,社会结构难以理解,生殖行为怪得不可思议。即使和我们的近亲——灵长类比较起来,人类存活率更高,活得更长。人类进入青春期的时间也更晚,而到了成年后生出的婴儿却极度不成熟,长大成人的速度也慢得不像话。人类女性需要给孩子哺乳很长时间,而且还没等到孩子长大,就通常又急急忙忙地去生另一个孩子了。这些独特之处,就决定了人类的生命组织形式与其他动物会有非常大的不同。一个人类的婴儿生下来是完全没有生存能力的,需要父母不断的照顾,甚至在成年以前都不具备很好的生存能力。人类父母需要倾注大量的心血在抚育孩子上。所以现在一般都认为,人类的后代生长得太缓慢,因此自然选择使我们在某一个时刻停止生育,专注在我们已有的后代上。而这种停止生育、专于照顾的时间,通常发生在中年。简单点来说,中年人在完成生育后,保障族群繁衍的使命还没有完成,还不能像其它动物那样轻巧地卸下包袱。
这种包袱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很好理解,就是食物。人类要把一个孩子养大成人,需要为他提供大量的热量、蛋白质和其他养分。一个正在发育中的新生儿,有87%的能量被发育中的大脑消耗。而当新生儿长大一点到了儿童阶段,人类还是不会让他们参与具体的生产,而是继续供养他们直到成年。为此,人类发展出了复杂的社会系统,保障新生儿不仅能得到父母的照料,还能在必要的时候,得到整个族群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人类的觅食能力并不像其他动物那样是被写进基因,几乎生来就会的。人类获得食物需要长期的学习。一个人在20岁以后,才开始慢慢地对食物储备有所贡献。而这个学习过程还需要继续,直到这个人35岁的时候,他的采集能力会提高到3倍,最终在45岁左右达到巅峰。中年人在亲本投资上的重要性,在这时候充分体现出来。这也在另一个层面上推动了人类的演化:因为在人类社会中,频繁地重新分配食物关系重大,这或许正是人类高度社会性的基础,而高度社会性或许是我们头脑如此发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这样,人类生物学的独特元素如何推动演化.答案就逐渐清晰了。我们来捋一捋,你看啊,人类年轻时,我们庞大的头脑需要非常多的能量,这常常需要父母之外的人提供;但我们背后的这种支持也束缚了我们,让我们需要更多的社会协作;而这种社会性则反过来倒逼我们进化出更大的脑容量。于是,人类就这样处于一个智力、技术和社会性的演化循环之中,而驱动这个循环的力量正是中年人。
以上说的是亲本投资的食物层面,接下来还有第二个层面,那就是信息。刚才说到,人类的许多知识技能都不像其它动物那样是写在基因里的,而是需要向长辈们学习。这样的方式看上去不那么可靠,但是却因为可传播、可复制、可交流的特性,获得了极大的韧性。自然的演化压力要求人类越来越聪明、越来越社会化,所以推动人类逐渐获得了这种非基因的传递信息的能力。语言,也正是在这种演化的压力下最终诞生。接下来就好理解了,年轻的人类需要学习,同时人类又进化出了语言这种高级的能力。那么,又有谁能扛起这个传递知识,传承文化的重任呢?答案自然是中年人了。人类过了生育年龄还能活很久,就是为了扮演这种传递信息的角色。我们已经知道,中年人兼具经验和精力,他们才是人类最有力的担当者。就算在体力上有所衰退,中年人依然是经验最丰富的人。虽然年轻人往往更加聪明伶俐,但中年人的固有价值却无可替代。
通过以上两个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年人对于整个人类族群的巨大意义。因此自然演化会最终让人类演化出中年这样一个独特的生命阶段,这是有着极深的用意的。我们这里再来理一遍思路。在数千万年前的某个时刻,因为某种万难的机缘,人类的祖先走上了“以智力取胜”的进化道路。这就意味着更大的脑容量,因此人类祖先的脑部变大,这就导致人类的婴儿必须在足够成熟之前就提前分娩,否则就会难产。这就导致成年人必须花非常多的时间和资源用于抚育后代,而且这个过程非常漫长。所以成年人在完成生育后仍然需要存活很长时间。同时为了满足硕大的大脑的消耗,人类族群必须想办法通过更精密的社会协作,更复杂的技能去获得那些其他动物难以获得的食物和资源,这就反过来要求更大的脑容量,更聪明的后代;此外,为了突破知识的基因传递的局限性,人类发展出了语言,发展出了知识传递的能力,这就更要求中年人能够在这其中发挥中坚作用,社会化的协作因此变得更加复杂。而围绕抚育后代形成的配偶、分配、权力等等制度,也因此得到了持续的蜕变。你看啊,这就像一个循环,当初的一个不经意的选择,就导致人类这个物种走上了越来越聪明、越来越社会化,越来越复杂的这样一条道路。人类社会也最终发展成了今天这个样子,而且直到现在仍然处于不断的变化中。这是一条成功的道路,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一条不归路。“中年”这个看上去很奇怪的现象,也在这个过程中被“自然”地演化出来,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而一个人处于“中年”阶段,或许在体力上不能和年轻时相比,但因为要承担族群演化的最强推动力的角色,“自然”依然给予了中年人许多慷慨的馈赠,让他们具备一些独特的优势从而能够胜任这样的角色。这种馈赠并非心理上的自我安慰,而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的。罗振宇曾经在第650期的“罗辑思维”音频节目里,详细地介绍过发生在中年人身上的积极的变化。有兴趣的书友可以去找来听一听。我们这里就不再展开。
最后,我忍不住还要多一句嘴的是。现在中国的职场环境似乎形成了一种“年轻人崇拜”,35岁以上的人好像都开始让人嫌弃了。不过看过了大卫·班布里基的《中年的意义》,我们会了解,中年人虽然已经拼不了体力,但他们的经验、眼界以及思辨力,依然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如果某谋公司清退34岁以上员工的事情是真实的,这不得不说是有点暴殄天物了。毕竟,中年人对于族群的作用,是深深地写在了基因里的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