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你一个问题:
拥有抖音、TikTok和今日头条的字节跳动,总部在哪里?
你可能会说,北京啊。
你确定吗?
字节在北京有40个工区,但都算不上总部,因为它没有总部。
你大概会说,不可能吧?为什么,是没钱买吗?
当然不是,2022年字节跳动年收入5500亿,利润1700亿,建一个总部绰绰有余。
那是什么原因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323785/ac925bfe2b23df2d.jpeg)
很多人误以为的字节跳动总部,侵删
01
一是发展太快,来不及建。
字节跳动成立于2012年,到2015年只有500人。
从2018年开始,以每年1到2万人的速度增长,2021年甚至是直接增加5万人,一举突破10万人。
到现在已经是15万人,业务分布在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0到10万人,京东用了 17 年,微软和苹果用了近 40 年,Facebook 和腾讯至今还没有达到10万人。
而字节跳动只用了8年时间,就达到了其他公司二三十年才有的规模。
发展速度太快,办公楼跟不上员工的增长,没办法,只能人才在哪里,就把办公室设置在哪里。
每过一小段时间,就开辟一个新工区。
如果在地图搜索“字节跳动”,单单北京就有40个不同选项。
如果问一些老字节人,他们只能回答出字节跳动的“精神总部”——中航广场。
但它和方恒时尚中心,以及其他工区,都不是字节跳动的总部。
02
二是总部会有内部视角,加剧官僚,脱离客户。
对于总部,张一鸣有自己的思考。
2013年他第一次访问美国,拜访了微软和星巴克总部,两个公司给他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微软总部非常豪华、氛围很小清新,但是总部员工对行业和用户并不敏感;
与此不同,虽然星巴克的总部在普通大楼里,但是总部员工更能与外界共情。
张一鸣非常警醒,认为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会陷入一种舒适的状态,跟外界隔离,产生内部视角。
所以他对星巴克的做法非常推崇,他曾经说过:
“有了巨大豪华的总部之后,认为自己是个“大公司”了,会开始很多乱七八糟的破事:比如谁有办公室谁没有,谁在新办公区谁在旧办公区,谁的办公室大谁的小,谁的座位有窗谁的朝西。让这些外在的不重要的东西成为负担,非常俗气。”
于是,字节跳动成为了一家没有总部的公司。
或者说从一开始,字节跳动就没有想过要设立一个“物理总部”。
环境好是好事,但是不要太讲究公司内部,要把注意力放在外部,放在产品、竞争、用户、客户、候选人上。
03
三是总部的存在,会阻碍张一鸣倡导的组织形态和文化。
有了总部之后,会存在总部势能,加上内部视角,会让总部的人觉得高人一等。
部门之间也会逐步形成隔离,沟通和协作的过程中带来一系列阻塞。
不管是一个造型前卫装潢豪华的总部大楼,还是深藏在总部大楼里发号施令的权力中心,都是一种隐形的负担。
这和张一鸣心中的组织和文化相去甚远。
他希望整个公司,形成一种网状,去中心化,分布式决策,也就是“海星型组织”。
他希望员工在工作中不设边界,每个人能够开放沟通,让信息在公司内部高速流转。
但是层级和头衔是开放沟通的大敌、信息流转的大敌。
一个具备权力中心的总部,与去中心化的组织,开放透明坦诚沟通的文化不一致。
04
四是完全在线化,不需要物理总部。
不依赖总部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字节是一家完全线上化的互联网公司。
所有业务,除了报销单没有任何纸质的文档和流程。
线上化这一点,字节跳动比国内其他互联网公司都要彻底。
2015年,字节跳动还一度是钉钉最大的付费用户。
但是随着规模的扩大,钉钉的功能已经不能满足需要。
一方面是功能的个性化,更重要的是背后的管理理念存在巨大差异。
于是2016年开始,由谢欣带队,开始在内部打造属于自己的办公软件,也就是飞书。
从IM到文档、日程、邮箱、会议,从OA到审批、人事财税、项目管理、低代码等,全部在一个平台搞定,实现了真正的All in One。
基于功能,也开发了个人说明书、飞阅会、知识管理、飞书妙计等管理场景。
带来的结果就是,字节在全球有将近200个办公室,但是员工不仅不知道总部在哪,连同事和主管的关系都停留在网友的层面。
比如董事长张利东和CEO张楠也很少线下见面,只是每周固定线上开一次会;会议上,两人也常常不清楚与会者都身处何方。
对于一个分散在全国乃至全球各地的庞大团队来说,字节的做法是让整个公司“运转在飞书上”。
如果说字节有总部的话,那只有一个虚拟总部,就是飞书。
05
现在你知道原因了吧。
年入5500亿,却迟迟没有总部的字节跳动,不是因为没钱。
只是因为发展太快来不及。
更重要是的,为了组织和文化,为了效率,一开始就没有建立物理总部的想法。
而是把虚拟总部建立在了飞书上。
得文Devin,原字节跳动HR解决方案专家,独角兽SaaS商业化负责人。16年开始对外讲授OKR,在行平台资深OKR和销售管理行家,十年中高级管理经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