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港股市场的发展,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时期:
一、英资垄断的早期发展时代(1860~1969)
香港的股票交易早在19世纪60年代就已出现。那时进行股票交易主要是通过面对面议价的形式,并没有一个固定集中的交易场所。1891年2月3日香港股票经纪协会的设立,标志着香港股票市场正式出现。1914年2月21日,香港股票经纪协会改名为香港证券交易所。1921年香港第二家证券交易所香港证券经纪协会成立。1947年3月11日,两家交易所合并,并改名为香港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俗称“香港会”。
当时的香港证券交易所由英国人进行管理,所有股票均需要通过香港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任何企业想要上市集资便需符合其所订立的严苛条件,也需要经历交易所的审批,因而上市公司以外资企业为主。根据香港会的交易记录,1968年香港仅有59家上市公司,其中37家为英资,华资企业仅有16家,不足三成,余下数家由印裔或犹太人拥有。当年上市公司法定资本额仅为26万港元,其中英资占比72%,华资占比15%。可以说英资垄断了香港股市。
二、一城四所时代(1969~1986)
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香港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香港本地的工商业迅速腾飞,上市集资的需求越来越大,原有一家交易所已满足不了股票市场发展的需要。李福兆曾公开宣称:“香港上市公司数量一直都维持在60家左右,而企业的数量已经由1947年的3000家上升到1969年的12300家,进出口金额由12.2亿港元攀升至84.3亿港元。
上市公司的数量明显不能反映香港整体经济力量的增长。”身为联合交易所前行政总裁的袁天凡曾这样描述:“1969年末,香港经济较蓬勃,本地企业家都需要资金运用,当他们不能进入“香港会”时,便构思成立另一家新交易所,这便是远东交易所的由来”。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成立新交易所已是大势所趋。91969年至21972年间,香港先后出现了远东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和九龙证券交易所,加上原来的香港证券交易所,一城四所的格局形成。
四会模式对香港股市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股市规模不断扩大,交易也越来越活跃,根据“香港会”的记录,1973年香港上市公司数量达到210家,比1968年增加151家。当中绝大部分属华资公司。1972年香港证券市场成交额从1969年的25.23亿元大幅跃升至106.10亿元。然而,四会模式也暴露出了很多弊端:由于四个交易所是根据市场需求由民间的华资企业家组织发起的机构,缺乏统一的监管制度,政府对交易所的干预能力有限;四个交易所间报价不统一,交易秩序较为混乱;为了增加各自交易所的成交额,竞相争取公司股票上市,上市公司质量参差不齐,整个市场股票炒作投机之风盛行,最终酿成了1974年的股灾。
三、联交所统一时代(1986年-2000年)
1986年4月2日,香港四个交易所合并形成的香港联合交易所(简称联交所,SEHK)正式对外营业。自此之后,联交所成为香港唯一的证券交易所,香港股市由市场竞争走向垄断。
联交所采用电脑辅助交易系统进行证券买卖。1986年9月22日,联交所成为了国际证券交易所联合会的正式成员。1997年香港回归,内地强大的经济实力成为了香港的坚实后盾。同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香港政府成功击退了国际金融炒家,使得投资者对香港的信心逐渐提升,随着港股的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以英美为主的国外资金纷纷涌入,香港成为了亚太地区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
四、港交所上市的国际化发展新阶段(2000年至今)
为提高香港的竞争力及迎接市场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2000年3月6日,香港联交所、香港期货交易所、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三家机构完成合并,由单一控股公司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简称香港交易所或港交所,HKEX)拥有,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为港交所的单一最大股东。
香港交易所于2000年6月27日在联交所上市,成为世界首批上市的交易所集团之一。2001年开始,大批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中资股在港股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内地经济增长也为香港股票市场提供了巨大的活力。2007年8月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开展境内个人直接投资境外证券市场试点方案》,个人投资港股的开闸(QDII)使得内地资金不断进入香港市场。2014年11月和2016年12月沪港通、深港通的推出,更是为两地投资者搭建了互联互通桥梁。
10月收官,跑输上证指数近3个百分点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Peter 黄公众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