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精要主义
作者:格雷戈·麦吉沃恩
精要主义主要解决那些问题?
1)每天上班各种忙,下班回家回想,感觉自己啥都没干?
2)每天干的活儿都特别琐碎,特别没动力?
3)每天干好多事儿,但没一件能拿得出手,啥都没干好?
如果你出现一直在忙但十分低效的状态,那说明,你属于“非精要主义”类型。
精要主义三问:
1.精要主义和非精要主义的区别?
2.非精要主义者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3.如何做一名精要主义者?
精要主义和非精要主义的区别?
精要主义和非精要主义的区别:
从两个维度来说,一是思维层面:遇到一件事儿,非精要主义思维是求全面,精要主义是求质量。二是落地层面:遇到一件事儿,非精要主义求多而全,精要主义求少而精。
简单说,根据80/20法则,精要主义会做20%重要的事儿,不精要主义则相反,眉毛胡子一把抓,啥都干。
但问题是,人的时间精力有限的,世界上80%成果都是由20%的努力创造的,也就是说,80%的价值是由20%重要的事儿创造出来的。
所以,如果事儿全部都做,会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啥都干不好,工作效率非常低下。
要提高工作生活效率,干20%重要的事儿才是王道。
非精要主义者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如果一直是非精要主义者,会产生什么影响呢?有4个:
习得性无助
这个”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赛利格曼提出的,他是通过用电棍点击狗的试验得出的这个结论。简单说,就是人在做一件事儿,如果经历重复性的失败和打击之后,会变得越来越消极,进而失去选择的能力。
比如:工作中很多人想学英语,想学python,想学舞蹈,想学韩语,想学PPT,想学写作,想学各种乱七八糟的,每天各种忙,把自己搞的很累,最后啥都没学好,没实际应用上,觉得努力无用,又走极端,全部都放弃了。
禀赋效应
这是行为经济学的一个理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曾经通过拥有咖啡杯想卖多少钱的两组试验,验证了这个理论的作用。简单说,就是当一个人没有拥某件物品,他就倾向于低估这个物品的价值,而当他一旦拥有这件物品,就会倾向于高估它的价值,而且评价更高。
比如:淘宝上有一件衣服,标价500元,你没有拥有,心想,这衣服不值这么多钱啊。然后,当你自己拥有这件衣服,你会觉得,哎呀,妈呀,这衣服怎么会只标价500元,至少也要价值800啊。
从众效应
这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理论,人是社会性动物,所以,外在的环境或人是对我们决策产生影响的。简单说,个人会受到大众的影响,希望取悦大众,进而影响个人的真实决策。
比如:工作当中的老好人,就是各种不拒绝,面对A交代的事儿,也办,面对B交代的事儿,也办,因为估计自己在他人心中的美好形象,怕破坏。但这种情况会导致自己的事儿都没干好,效率极差。
规划谬误
这个是丹尼尔卡尼曼提出的,他通过37名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时间试验,得出这个结论。简单说,人往往倾向于低估任务完成所需的时间,高估自己的能力。
比如:老板给你布置任务,你觉得4小时可以搞定,就答应了,结果,4小时没搞定。接着,老板又给你布置任务,你觉得3小时可以搞定,就答应了,结果,又没搞定。每次这样一弄,老板扛不住啊,都不敢布置任务了,那升职加薪更是无望了。
如何做一名精要主义者?
从两个维度来说,一是思维层面,二是落地层面。
思维层面
以终为始,要事优先,框架思维。每次干活,一定要有这个理念,这样就不会跑偏,工作效率和质量都会高,简称“双高”。
落地层面
1.做周计划。做好自己的项目执行表,对每件事会有掌控感,就不会跑偏了(如没有周计划目标,可以找我要,发给我邮箱即可)。
2.90%法则和极端标准。90%法则就是在决策的时候,对所有项进行评估,用百分制为标准,对事项进行打分,如果没有到90分,就过滤掉这个选项。极端选项,就是在90分还搞不定的情况下,直接按100分的标准来,达不到100分,直接砍掉。
3.掌握决策模型。对于一些问题类型,都会有相应的决策模型(加权打分模型),通过模型进行决策,就不会纠结了。
4.设立原则和边界。懂得适当拒绝别人,你要清晰自己的能力边界在哪儿。
5.微习惯。微习惯是一种非常微小的积极行为,你需要每天强迫自己完成它。微习惯太小,小到不可能失败。正是因为这个特性,它不会给你造成任何负担,并且具有超强的“欺骗性”,它也因此成了一种极其有效的习惯养成策略。需要这本书电子版,可以找我要。
总结:
1.精要主义和非精要主义的区别?
精要只做20%重要的事儿,非精要什么都想要;
2.非精要主义者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习得性无助+禀赋效应+从众效应+规划谬误;
3.如何做一名精要主义者?
做周计划+90%法则和极端标准+掌握决策模型+设立原则和边界+微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