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老板开会时会强调工作要高效,家庭里父母要求孩子学习要高效,社会上民众期待别人办事也高效。
凡事都讲究高效的时代里,阅读当然更要抓住风口,于是高效阅读已然成为了潮流。
在现代知识经济的引领下,高效阅读是一种代名词,以文字谋生的代名词,因为在大家都热爱读书的今天,如何为写而读,如何为产出而投入,是新的课题。
而《高效能阅读》无疑是这个课题的有效参考资料。
《高效能阅读》的作者是原尻淳一,日本龙谷大学经济学部的教授,他将出版的百余册读书术书通读一遍,再思考总结,凝练出有效又共鸣的知识,毋庸置疑,他是十分厉害的读书达人,同时他也是高效的知识传播者,著有好几本干货十足的作品。
在这本《高效能阅读》中,原尻淳一以“为写而读”“快速获取高质量的信息”作为读书要求,提倡高效阅读,并且精心提炼了89个读书技巧,每一个技巧都可以让我们备受启发。
全书的布局不仅仅是介绍了技巧,还穿插了读书三阶段:
Ø 读书初级篇——着重于让读者反思自己的读书意识,介绍了沉迷于读书的各种诀窍,教读者创造自己喜欢的读书环境;
Ø 读书中级篇——重点是介绍速读的读书方法,并提出垂直型阅读和水平型阅读的概念;
Ø 读书高级篇——以产出知识为主题,提供如何为产出而收集信息的技巧,如何为自己吃透一本书然后积累的方法。
从初级到高级,是层次递进的,《高效能阅读》这样设置全篇内容,也是为每一个想用知识来输出的读者提供了“捷径”,按照书中的步骤,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读书,高效阅读,最终会实现书中一直提倡的“为产出而读书”。
《高效能阅读》中的方法就如同沙滩上的贝壳,每一个都很美丽,各有各的迷人之处,但每一个喜欢的贝壳不尽相同。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这个哈姆雷特喜欢的贝壳是这样的三颗:
1、沉迷读书
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
沉迷读书的第一要义是兴趣,也就是爱上读书,而大多数人能够爱上读书是源于好奇。文中称好奇为内在机制。
孩提时,我们懵懂无知,对世间万物都抱有去探究的态度,于是我们下河抓虾游泳,下田抓泥鳅放风筝,堆积稻草当城堡,手持木棍作枪使,其中我们发挥了充分的想象力来认识这个世界,获取知识。
现在我们接受教育,却局限于课堂上的几十分钟,听老师用单薄的言语描绘这个多彩的神秘的世界,于是越来越多的孩子对读书失去好奇,对学习动力不足。
其实,书上内容的精彩可以由我们实践来体验,亲临现场,把书上的知识应用在现实的各个场合,让我们心中的内在机制——好奇,在生活中毫无保留的展现,如此,读书愈发有趣和高效。
沉迷读书的第二要义是环境。
和书的相遇就和感情里的一见钟情一样,需要完美邂逅。
也许是弥漫着香味的咖啡馆,也许静谧的图书馆,也许是清幽的书店,亦或者是温暖的书房。
本书的作者也是再三强调环境是可以自己主动创造的,邂逅可以是被“计划”的。
在家里看不下书时,可以拿起背包装好书籍,出门寻觅最佳场所,也可以去参加现场读书会和读书活动。
总之,在环境的烘托下,我们很容易选定一本确认过眼神的书籍,用指尖感触纸张的柔软,用心去感受书中的情感,然后沉沦于此,竟忘了时间流逝。
沉迷于读书是很单纯的事情,满心都是阅读材料,才会集中注意力去获取书中的有效知识,才会有意识的积累对自己有益的素材,才会去思考作者的写作手法和值得借鉴之处。
久而久之,高效阅读早已成为无意识的一部分,随取所用。
2、垂直型阅读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人才,人才也分为两种——全才(也称为通才)和专才。
前者是各个领域都通晓,不限专业,在每一个领域都具备一定水平以上的认知和技能,也可称为“小百科全书”。
后者的专才,顾名思义,专业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往往在某一个特定的领域,有着非比常人的认识并表现出令人惊羡的专业技能。
成为专才的读书法就称为垂直型阅读。
因为要成为专才,必定要在从事的专业上,纵向发展,纵向发展,就是垂直方向深入发展。
然后深入发掘出能够深化该领域的各种专业书籍,仔细研读并结合事业思考反思,尽可能向海绵一样吸收专业知识,理解并应用于实际情况。
著名的企业家王石,也是垂直型阅读的爱好者,他在历史和经济方面阅读的深度是一般人所不能企及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必看的杂志是《经济达人》,除此,也大量阅读各种经济学书籍,并钻研企业经济,事实也证明他的事业非常成功。
他对历史的兴趣也异常浓厚,在大量阅读各种历史书籍和资料以后,他很喜欢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并且花几年时间去寻找全本,然后再花几年时间深入解读,左后推荐给朋友们说“这是能改变世界观的读物”。
垂直型阅读,能够让我们在固有知识方面十分敏感,然后冲破固有知识的壁垒,拓展更多的专业知识,在事业上运用专业性技能。
垂直型阅读既让自己的事业变得更高效,也会让自己的思考方式变得更加高效。
3、结构化产出
本书一直强调说,为著书立说而读书。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著书呢?
产出是思考和智慧的产物,但也要求一定的逻辑性,试想,你写了一堆自以为很妙的理论,结果读者认为不知所云,那这样的产出肯定是没有达到“立说”的目的,仅仅是自嗨式产出。
所以结构化产出是高效阅读的最佳总结。
结构化产出的基础是积累和笔记。前期的大量高效的阅读为知识产出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这些素材可以分门别类上传到云端,组成了一个知识存储系统,本文作者推荐了博客和evernote等软件,方便知识分享和交流。
而笔记是阅读时高效思考的成果,也是后期结构化产出的重要支撑,这部分是成书的核心,也是写书者最终的智慧结晶,创作笔记的时候也可以用头脑风暴,来突破知识围墙,给笔记增添新的创意,也让自己的思考更有深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积累和笔记这两件利器准备好之后,就要开张做大事——结构化产出。
产出的时候,列好框架,再行文。
框架建立的初期,是需要参考大量的书籍知识的,在积累的素材里往往可以查到理想的资料,省去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在思考的笔记中可以延伸出框架之外的内容,让产出的内容变得更加饱满,结构清晰后,再不断创作,多次修改再创作,最后,属于自己的书籍的成果就诞生了。
仅从以上三点,我就已经受益良多,学会了高效阅读,可见本书的实用性决计是不可小觑的。
高效的边界是无限的,书中多达89个读书技巧能够帮助我们向无限的边界靠近。
每个人能到达的地方也是各有差别,不如看看原尻淳一《高效能阅读》,试试自己在高效的路上能走多远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