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游华山有感

游华山有感

作者: 波波Shang | 来源:发表于2022-06-28 09:53 被阅读0次

这几天驱车远程,举家游历居于华阴市境内,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的华山。华山是五岳之一,其南接秦岭、北瞰黄渭,扼守着大西北进出中原的门户。

华山是道教圣地,为道教“第四洞天”,道教诸多高人都曾先后在此修炼,山上现存的72个半悬空洞,20余座道观,就是这些高人修炼的地方。其中的玉泉院、东道院、镇月宫等被列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

游历华山的过程,是深度学习和了解,因华山而起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溯源的过程,可以说,粗浅的了解只是个开端,或者说仅仅是个切入点,随着学习的深入和推进,相信华山为世人展现的,将是一个全新而深邃的立体画面。

近观华山,映入眼帘的是它雄伟壮观的连绵山势,山与山紧密相连,山石裸露处或纵横交错、或垂直断裂、或犬牙相交,怎生一个险字了得。像极了一位正色立朝、不怒而威的将军。

一、从地质地貌的角度来看。华山山脉是深成侵入岩体的花岗岩浑然巨石,顶部是粗粒(粒径5毫米)斑状花岗岩;中部是中粒(粒径2-5毫米)花岗河长岩及片麻状花岗岩。据地质科学工作者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华山花岗岩形成期距今约12100万年左右,华山山脉地区的地壳发生活动,在受挤压、褶皱和破裂的过程中,岩浆开始沿着裂缝向表层地壳上升侵入,在3-6千米深处冷却,凝结成岩。

从新生代燕山期约7000万年以前,华山山脉的地壳继续上升,而渭河地带相反向下凹陷。这种内动力地壳作用,时快时慢,时断时续,显现出东西一线上并列着许多平整的三角形或梯形面,形成了秦岭北麓的大断层。这些大致平行的东西向断层,将山地割切成若干长条形断块。断块在彼此相互上升下降活动中,多呈北翘、南俯的岭谷相间的地形。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与东西向斜交的断层,使原长条形断块被切成多段。各段地发生前后错动,形成复杂运动。加之雨水、阳光、冰冻、流水等各种外力作用的相互影响,花岗岩才直接露出空间。

华山花岗岩有较多而明显的以北20度向西走的节理和断层。其他的还有南北走向,北30度西向的、北10度东向的、北50度东向的。此外还有近乎水平之大小纵横的断层和节理,将完整的花岗岩体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岩块,在纵横河流的切割活动中,风化剥蚀形成了一座峻秀的山峰和许许多多奇形怪状的岩石。

东、西、南三峰呈鼎形相依,为华山主峰。中峰、北峰相辅,周围各小峰环卫而立。

可以说,花岗岩自身的物理结构,经过地壳运动的洗礼,加之岁月的风化侵蚀,使华山独居其纵横断裂、高下相倾、风神俊秀的姿态,从而傲立群雄、自顾端庄着。

二、从历史溯源来看,华山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著名学者章太炎考证,“中华”、“华夏”等词语皆因华山而得名。

华山地处黄河中游流域,与黄河一起孕育了中华民族。据历代专家学者研究考证,古代华夏文明主要聚集在以华山为中心的方圆500千米范围内。

华山之名最早出现于《山海经》和《禹贡》中,即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华山"之名。《水经·渭水注》载:"其高五千仞,削成四方,远而望之,又若花状。"古"花"、"华"通用,故"华山"即"花山"。《白虎通义》载:"西方为华山,少阴用事,万物生华,故曰华山。"

华山被称为"西岳"与东岳泰山并称,最早见于《尔雅·释山》一书。西岳这一称呼据说是因平王东迁,华山在东周王国之西,故称"西岳"。秦帝国建都咸阳,西汉帝国建都长安,都在华山之西,所以华山不再称为"西岳"。直到东汉建立,华山又恢复了"西岳"之称,并沿用至今。

《书经·禹贡篇》载华山为"轩辕黄帝会群仙之所",后人推测应该是黄帝在此与各部落酋长会盟。此后,华山声名日隆。《书经》、《资治通鉴》等书均记有"唐尧四巡西岳"、"舜三巡西岳"。《舜典》载:(舜帝)八月西巡狩,至于西岳。

由于华山太险,所以唐代以前很少有人登临。历代君王祭西岳,都是在山下西岳庙中举行大典。《尚书》载,华山是"轩辕皇帝会群仙之所"。《史记》载,黄帝、虞舜都曾到华山巡狩。据记载,秦昭王时命工匠施钩搭梯攀上华山。

秦始皇首祭华山,汉唐以来,封号递增,愈演愈烈,汉武帝敕修西岳庙前身集灵宫;汉元延二年(前11年),汉成帝巡幸河东,涉西岳而归。

魏晋南北朝时,还没有通向华山峰顶的道路。直到唐朝,随着道教兴盛,道徒开始居山建观逐渐在北坡沿溪谷而上开凿了一条险道,形成了"自古华山一条路"。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唐高祖大猎于华山;是年,唐高祖送李世民东征祭山 ;上元元年(674年),唐高宗较猎于华山下曲武原;其中尤以唐玄宗以与华山为本命,封华山神少昊为金天王为最。天宝九年(750年),群臣请奏封禅西岳,唐玄宗命人开凿华山路,设立坛场。

宋太祖赵匡胤与华山道士陈抟来往密切,以道治天下。

明太祖朱元璋梦游西岳,定华山名号。

清代,从顺治、康熙、雍正、乾隆一直到光绪祭祀不断。

由于华山位于中国版图的最中央,又称"中华山"。中华山周边聚居的民族又称"中华山民族"。这一成果首先被孙中山所引用,创立"中华民国"。

三、从其主要山峰来看,分为北峰、西峰、南峰、东峰、中峰。

北峰海拔1614米,为华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北得名。北峰四面悬绝,上冠景云,下通地脉,巍然独秀,有若云台,因此又名云台峰。唐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诗曾写到:"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

西峰海拔2082.6米,华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西得名。又因峰巅有巨石形状好似莲花瓣,古代文人多称其为莲花峰、芙蓉峰。袁宏道在他的《华山》中记述:"石叶上覆而横裂";徐霞客《游太华山日记》中也记述:"峰上石耸起,有石片覆其上,如荷花。"李白诗中有"石作莲花云作台"句,也当指此石。

南峰海拔2154.9米,是华山最高主峰,也是五岳最高峰,古人尊称它是"华山元首"。登上南峰绝顶,顿感天近咫尺,星斗可摘。举目环视,但见群山起伏,苍苍莽莽,黄河渭水如丝如缕,漠漠平原如帛如绵,尽收眼底,使人真正领略华山高峻雄伟的博大气势,享受如临天界,如履浮云的神奇情趣。

东峰海拔2096.2米,是华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东得名。峰顶有一平台,居高临险,视野开阔,是著名的观日出的地方,人称朝阳台,东峰也因之被称为朝阳峰。

中国人游华山,有两种情结深藏其中,一是因为其雄伟奇骏的自然地貌,二是因为其丰富厚重的历史溯源和文化渊源。人们攀爬这座山,怀着寻根溯源的心情,仰望万仞峭壁高峰,迈着坚定不移的脚步,感受华夏民族贯穿古今的精神洗礼。可以用“朝圣”这个词来定位中国人对华山的情结和信念。

相关文章

  • 游华山有感

    华山自古赋险名, 盖世武功亦争鸣。 数丈寒峰秀玉壁, 鬼斧皆叹难齐平。

  • 游华山有感

    这几天驱车远程,举家游历居于华阴市境内,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的华山。华山是五岳之一,其南接秦岭、北瞰黄渭,扼...

  • 游少华山有感

    朗朗晴空浮云动,未见真容先闻名 野径通幽无人寂,铁锁连亘入长空

  • 游华山寺恰逢阵雨有感(之二)

    游华山寺恰逢阵雨有感(之二) 詹柳青 烟云漫漫绕峰环, 引路慈航卧华山。 客到问禅甘露至, 尘心洗罢洗容颜。

  • 去年爬华山所做的诗

    《六言游华山》 昨日打卡华山, 冒雨步行山巅, 本想体验奇险, 奈何雾锁真颜。 《七言游华山》 体验奇险来华山, ...

  • 游华山寺恰逢阵雨有感

    游华山寺恰逢阵雨有感 詹柳青 山深灵气溢, 甘露湿衣襟。 未解三秋雨, 稀疏可洗心?

  • 古诗 | 游九华山平天湖有感

    游九华山有感 青松翠竹八月天,祈福许愿九华山。虔诚拾阶肉身殿,群登天台俯人间。五步一景山间路,禅意幽幽白云边。一祈...

  • 读书偶得

    一得 今天读贾平凹的《三游华山》,作者写了三次游华山的经历,三次都没有登上华山,而是被华山脚下...

  • 爱国之心人皆有之

    今天上学路上背的诗是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讲到作者写“五千仞岳上摩天”是说华山之高,孩子问:华山有珠穆...

  • 浅读《徐霞客游记》10 ‖游太华山

    《游太华山日记》是天启三年(1623)徐霞客游太华山,在陕西境内沿途的游记。 太华山即现在的华山,为五岳之一的西岳...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游华山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jsav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