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贯之
“昔之得一者”,古时那些合于自然之道的事物。一,道。因为道的独一无二性,所以老子常用“一”来表示“道”。
老子认为,“道”是构成天、地、神、谷以及万物的要素,不可或缺。万物正是因为有了“道”的内涵,才足以成其为万物。世间的一切都在流动、变化,这些变化的基础是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所以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看门的人听了不理解,曾子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的话是说,明白了一个道理,可贯穿于万事,则万事归于一理。曾子以忠恕之道回答看门的人,是以简明的比喻形式作答。忠恕,尽己之谓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谓恕。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天地得到了一,就会清静安宁。“神得一以灵”,人的精神符合自然之道,就能保持灵动活泛。“谷得一以盈”,山谷中什么也没有,一片虚空。正因为空,才能有所容纳,所以虚空即是充盈。
“万物得一以生”,天地万物有了“道”的作用,才生生不息。“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帝王得到了“一”,就能取得天下,做到事业的成功。上面的事物都因为得“一”而得到了它们应有的。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天地,本来应该是平静安宁的,如果离开了“一”,即离开了“道”的作用,就会天崩地裂,引发各种灾难。“神无以灵将恐歇”,如果不能修身养性,保有精神,将会头昏脑涨,进而崩溃。“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山谷没有“一”就会枯竭,万物没有“一”,就会灭绝。“侯王无以为贵高,将恐蹶”,侯王处理事情,违反了自然之道,就会造成错误,终归导致失败。这是天地之常理,没有办法改变。
老子所说的“一”其实就是“道”。“道”是衍生万物的根源,“德”为万物之母。所以,天得道,因而清明;地得道,因而安宁;神得道,因而灵通;谷得道,因而充盈;万物得道,可以生生不息;侯王得道,可以平定天下。相反,天无道,必然崩裂;地无道,必然塌陷;神无道,必然消亡;谷无道,必然枯竭;万物无道,必定寂灭;侯王无道,必定败亡。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所以,真正的高贵起于卑微,经过不断努力修持而成。伟大的崇高从平地开始,以之为基础。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上古之时,帝王常自称“孤家”、“寡人”、“不谷”,这是因为自认德行不够。“不谷”的意思,指自己没有吃饭的资格。所以,上古帝王对自己的称谓,就是“以贱为本”,时刻警告自己,不可忘了根本。
“故致数舆无舆”,也写作“誉”,指古代的马车。这句话意思是说,一个人拥有的太多了,就等于没有。或者说过分追求荣誉,反而得不到荣誉。
所以,“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玉,圆润而有光泽。石头,具有原始的朴实。有道的君主,不做圆润的玉石,宁做质朴的石头,这是老子希望统治者达到的理想状态,也就是说为政者要能“处下”、“居后”、“谦卑”,像石头一样质朴。这种理想反映了老子“无为而治”、“至虚守静”的辩证思想。
所以,在一个和谐统一的社会中,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为政者之所以常说自己孤独、寡助、不谷,正是因为他们充分认识到了必须以贱为本,以民为本。本章说明了得道,即遵循客观规律符合自然之道的重要性和诸侯王谦下示人的美德,重在阐述治国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