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关于所谓学贯中西和中西文化融合的问题

关于所谓学贯中西和中西文化融合的问题

作者: 公子帅1796 | 来源:发表于2020-12-09 10:26 被阅读0次

《浅探》的浅探

朱文长著《唐诗浅探》读后

唐德刚

…………

本来,任何文人、思想家、哲学家……一般都跳不出他们自己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如来佛,文人学士只是些孙悟空。孙悟空如跳不出这个手掌,则齐天大圣的天地,仍然不过是一片巴掌而已,不论如何神通广大,腾云驾雾,他始终也不过是个巴掌里面的圣人罢了。

近百年来,时代不同了,“孙悟空”的天地变得广阔多了,他竟然能从“如来佛”的掌心跳到另外一位“佛祖”的掌心去了。跳出之后,果然耳目一新,近六七十年来留学归国的博士诗人们,真是成筐成篓的。旨哉易卜生,欹欤浮士德;上通廊庙,下及普罗……僵了千多年的诗评学,因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我国古代的诗人,也在新批评家的眼光里换了新装。杜子美、柳宗元都换了工人衣;温八叉、柳三变却穿起了资产阶级的燕尾服。同样的一群诗人——容我说句洋话——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角度里,都显出了不同的“透视”(perspective)。无疑的,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它总算在“孔家店”所出产的“头巾”之外,又找到几顶“洋帽子”来戴戴了。

这些原是当年海外留学归来的新文人对我国诗评学流变中的最大的贡献。可是吾人如仔细翻翻这批时髦的爷们的著作——从早期的胡适、周作人到晚近在港、台、北美搞“新批评”的哥儿们、姐儿们——他们给予我们读闲书人的印象是大同小异的。笼统地说一句,他们都是在欧美现行的文艺思潮激荡之下,为求变而变。这种求变之心,正和美国孩子们的剃头一样:嬉皮一来,大家都跟着做长毛,把巴伯(barber),理发师饿死算事;暹罗国王驾到,大家又把脑袋剃得精光,让青色的和尚头在春风里荡漾。为变而变的本身就是目的。胡适之先生说他自己在文学上求变的经过是“逼上梁山”。但是如果我们把“诗学革命”这件事仔细地拆开来看看,这位“但开风气”的大师实在是“自愿落草”,围剿他的人,也是他“落草”以后才惹起来的,“逼上梁山”云乎哉?

年前笔者路过李白纪念堂,不觉也“口占”了“来来往往一首诗”。我说李大师,“未见红尘十丈起,亏他犹自做诗仙!”做仙人要腾云驾雾、白日飞升,青莲居士连小飞机也未坐过,终日坐地喝酒,怎能成仙?余小子是乘飞机来的,当然飞机是给我们这些“来来往往”的“张打油”白坐了。李太白如果也能和我们一样,在三万五千尺高空“举杯邀明月”一下,那该多好!所以我们虽无古人之才,古人也没有我们今人坐飞机的福气。同样一座山,坐牛车去看和坐飞机去看,是不一样的;文长之所以能跳出旧框框,便是他在乘坐牛车之后,再乘坐飞机,又去看了一遍,倒不是因为文长之才一定要超过欧阳修、袁子才!

我们现代人谈古典文学,当然也有不如古人的地方——不是我们资质比古人差,而是我们没有古人研究古典文学的基本功。记得小的时候,老师要我背《孟子》,我反抗。被舅舅知道了,舅舅说:“你《孟子》还不愿背,我们以前还背小注子呢。”胡适之先生也告诉过我,他还能“背‘四书’的小注子”。笔者的“四书”永远未读透,就是因为我没有“背小注子”的基本功。

研究乃至欣赏旧诗词也要有一套基本功。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真正欣赏唐诗,一定要把唐诗读得多、读得熟,这就是了解唐诗的基本功的基本功。胸有数百首唐诗作“基本队伍”,然后再旁求其音韵、法律、异同、流变……如此再进一步求其运动化、正规化、西洋化、现代化……则无往不利。否则,像我辈浏览了一两本《唐诗合解》一类的书,再在洋教授要求之下读了几本“新批评”,然后就认为可以合二为一,《全唐诗》的精义皆在我几席间矣!这就有点儿不知天高地厚了。

《浅探》的作者是一位基本功相当深厚的诗学教员,他积四十年之经验,把他那套功夫的心得,用一种“卑之无甚高论”的现代语言传授出来,让读者也能跟着他来练一点——人人可练、但很多当代文士却不愿练也不知如何练的小功夫。有这点小功夫,谈中国传统诗歌便是槛内人;没这点小功夫,则是门外汉。诗界高手们也告诉过我们,内行和外行之间的距离并不大。但是就因为这点小距离,行内和行外却形成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内行对外行是完全了解的,外行却永远不能了解内行。因而有许多才气极高、资质极好、读书甚勤的文人学士——尤其是在所谓留美学人这个小圈圈之内——往往就因为一窍未开,而做了一辈子外行而不自知;有时且难免在洋场出些不必要的洋相,这实在是一件可悲可悯的憾事。文长这本小册子的最大功用,据笔者看来,就是它能用我辈所通行的言语,来帮助我辈外行开此一窍。

…………

近代反对甚至“恨”近体诗、尤其是律诗的人,要算是胡适之先生了。但是他也认为,在音韵上没有入门的人,不能谈旧诗;音韵入门而在旧诗词习作上程度太差的,也不能批评旧诗,因为手太低的人,则眼就不可能太高。眼不够高,还谈什么批评呢?

对旧文学有相当基本训练的“古人”,当然就不会发生这些“稍息,立正”的问题。“林黛玉教授”就没有为平仄的问题伤过脑筋,因为她的学生虽然是位姨太太,而这位姨太太却深谙平仄,不需要从“稍息,立正”搞起。

…………

学富五车、咿唔不离口的诗学大师们,我也劝他们看看这本书,因为这部教洋学生读唐诗的新书,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尚未多见,读之可涤除土气和酸气。当然,教洋人读唐书的西文著作,今日也汗牛充栋,但那些难免都是写给洋人看的,文长说:“诗本来就‘不可译’。”和洋人谈唐诗,与唐人谈唐诗,味道又自不同。文长这本书是写给唐人看的,有心的唐人真应一读!

说文长的书好,并不是说我百分之百地同意他的看

相关文章

  • 关于所谓学贯中西和中西文化融合的问题

    《浅探》的浅探 朱文长著《唐诗浅探》读后 唐德刚 ………… 本来,任何文人、思想家、哲学家……一般都跳不出他们自己...

  • 心随景转

    文明、繁华、文艺、市井 中西文化交汇融合 某一街、一景、一处 总会满足某种情怀、心念

  • 漂洋过海的信-福建站

    #漂洋过海的信 ️福建站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中西文化融合的见证 跟随信件✉️一起游历福建吧!

  • 中西文化的分野与融合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的第一个问题是,中西文化到底有没有区别?是我们想当然地认为他们有区别还是确有其事?如果这个问题的答...

  • 中西文化融合和的绘本作家——琼·穆特

    【作者介绍】 1960年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市,母亲是艺术教师,幼时即已游遍国内的博物馆,18岁...

  • 浙派园林中心主任陈波受聘为浙江省文旅融合发展规划中心首批特聘专家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重要论述精神,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探索文旅融合改革...

  • 关于融合

    目前,自己的定位是专注于研究命理,也就是研究人的命运,解释为什么过去的人生是这样子,指导未来要如何去更好地创造人生...

  • 关于融合

    河流汇聚大概,大海便是核心、方向。人的思想融合,也需要一个核心。因每个人自身的属性不同,核心的建立就要围绕自身实施...

  • 关于教材中民族融合的问题

    在讲民族关系的问题的时候,我设置的问题是:《天龙八部》中乔峰是哪个民族的?只有个别学生知道。大多数学生甚至连金庸的...

  • 关于《我不是药神》

    是关于药的问题,也是深层次关于当前医疗环境下,生命、商业和制度的问题。 首先,药。 最开始,世界上没有什么所谓的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所谓学贯中西和中西文化融合的问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jzcg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