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C是什么?不是陈冠希,它是一个缩写。
EDC,Every Day Carry,意为每天都随身携带物品,出于工作、生活的需要,我们出门都会携带一些东西,像手机、笔记本、现金等等。
而只携带这些日常和职业相关物品的,只叫“普通人”。
殊不知,世界上有一群藏着童心的大龄男孩,他们痴迷于收集和把玩各种新奇有趣的小玩意,放进包包里并组成各种个性化的组合,如果有幸翻开他们的包包,你绝对会大开眼界。
▲ 从钥匙、手电,到一把专门用来开快递的小刀,都是他们口袋中自豪的小玩意
EDC 之所以聚合成为一个独特的小众圈子,就得益于这样一群对此发烧的“专业人士”。更有甚者,是军友、户外爱好者、生存狂,或者是特别没有安全感的人。
他们往往在包里装着瑞士军刀、工具钳、钛合金战术笔、三刃木、单管双管口哨……在和平年代,要是没听说过这个爱好,一翻包还以为是开五金店的。
EDC 装备若是上乘,通常在价格上不会便宜。东西多了以后,还要为它们配上专用的皮套、收纳包。
比如某支售价 1800 元左右的战术笔,具有不会断水、任何气候都能书写的特点,因其制造工艺和强度,还同时具有防御功能,猛戳直男的G点。
▲GP1945——复刻007的战术笔,无论是强度还是耐性都是一流,EDC控绝对欲罢不能。
就像女士的化妆品一样,随身 EDC 装备就是男人的化妆品,获得安全感。
EDC,始于直男,终于翻包文化
在 EDC 风潮刚刚兴起的时候,它只是在一些男士之间引起共鸣。
推动 EDC 文化的人总是会和那些身穿迷彩军裤的硬核男性玩家联系到一起,就是那群臆想所谓的“末日降临”时有备无患的Men。
尤其是在国外生存主义理念的影响下,EDC 群体很大一部分都是有着求生和自救观念的人,他们关注的重点会偏向于自卫和个人防护。
虽然这些被誉为“生存狂”的群体每天会携带的东西也都不尽相同,但基本都离不开对“三件套”的讨论:万用折刀、手电筒以及多功能钳,这些装备也常见于户外运动爱好者的清单中。
▲ 从前的EDC圈,刀是绝对的主角,隐隐有一股钢铁直男的气息
而如今在各色EDC的圈子,人们更想要展示的是自我,即“我的包里有什么”。
2010年,国外一个叫做「EveryDay Carry」网站兴起,身边越来越多人开始玩起了EDC,他们痴迷于排列组合和展示分享口袋、背包中的各类物品;有的则是因好奇心而来的围观群众,只是单纯想看看别人的背包里都装了哪些稀奇古怪的东西。
▲「EveryDay Carry」网站,里面有很多达人分享新奇而实用的小玩意,不需要科学技术也能浏览,有兴趣的小伙伴不妨了解一下
慢慢的,EDC被生活化,大家都开始翻兜晒出自己的每天携带。有旅行篇,有户外篇,有日常篇,各式各样的生活细节被自豪地展现出来。
比如一名媒体编辑,为了取材,并抓住转瞬即逝的灵感,趁手的笔、拍照的相机和轻便的本子可能是不能遗漏的必需品;
又或者是户外运动爱好者,一块滑板,一个随身听就能够到处闯荡;
而对女生而言,化妆包的角落放一只口红和便携香水来应付突如其来的场合似乎也是“女子力”的表现。
别小看这些秀出来的小物件,对不少人来说,盘算着每天要往自己的背包里塞哪些东西,跟午餐要吃什么同样纠结,每个人,每天的需求都不同。
他们很重视日常装备是否「小巧、精良、可靠、多功能」,同时非常在意装备是如何被展现的,因为「这也是 EDC 的一部分」。
通过精挑细选,和衣着打扮一样,EDC展示着不同人的生活。
其说是文化流派
倒不如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表达
正因为我们很难会在两个人的背包里看到完全一样的组合,所以看别人的 EDC 装备,其实也是一种“寻找和集结同类”的信息素。
虽说“闻香识女人”似乎有点难度,但“看 EDC 找同好”,十有八九不会出错。
举个例子,在《神探夏洛克》电影版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在各种正式场合中出现的圆筒形礼帽和两件套西装,还有怀表、烟斗、手套和各种配饰,它们其实都是 19 世纪维多利亚时代时髦绅士的必备物品。
虽然那时候并不存在 EDC 这个词,可事实上,这些随身物品已经在不经意间,构成了上流人圈子中的 EDC,它们会出现在绅士的必备清单中,就注定它们和携带者的阶层与地位有关。
还有一个让 EDC 爱好者们大饱眼福的影视作品无疑是《王牌特工》系列,一切看起来并不出格的随身物件,都因为有了“特工”身份的加持而大放异彩。在把“司空见惯的物品特工化”这点上,导演和编剧可谓大费周章,最终呈现的效果也很是惊艳。
无论是贴合身形的西服套装,牛津而不是布洛克鞋,怀表、钢笔还是长柄伞,都在保持原有形态的前提下做了更加“实用”的改造,价格不菲的同款也是卖得风生水起。
从这点上来看,EDC 则不仅只是简单的随身物件的加总,而是会渗透出物件主人的种种信息:职业需求、教育背景、个人喜好甚至情感状态,都会在 EDC 里隐隐透露出来。
当最基本的便利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便会在追求细节这条路上不断探索,而 EDC,显然是彰显个性的绝佳途径。
是恋物?是炫耀?
亦或是同好交流?
从晒物这个角度看,难免会有人将EDC和恋物情结、极简、文艺、潮流、时尚这些词扯上关系,但也有人会认为他们只是在炫富、显摆和嘚瑟,只注重表面却不重实际。
严格意义上说,EDC 涉及的范围并不大——你每天出门前一定都会摸摸口袋和书包,检查一下手机、钥匙或是钱包等其它小物,它们其实就是你的 EDC。
▲ 这是我们最常见的EDC
所以,EDC 真正想要强调的,并不是“我有满满一桌子的好东西想要展示出来”,它的核心精神,应该建立在“实用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
我们每天携带的东西都应该有特定的目的,或者至少拥有一个明确的使用需求,而不仅仅只是因为它外观好看,或者是拿出来拍照好看。
但由于概念上的模糊,很少有人会真正去在意 EDC 文化所界定的范围。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翻包内容,多少有点脱离了 EDC 的范畴,而上升到藏品展示的层面。
其中不乏某些种草博主,为了安利和营销而扭曲EDC的意义,变成单纯的晒物与摆拍,便索然无味。
数码博主展示出门要带的各色电子产品,虽然加在一起可能有几公斤重堪比举铁;
美妆博主摊开化妆包里是形形色色的彩妆和护肤品,有些可能是补妆必需另一些则主要负责构图好看;
时尚博主不经意间露出的包上点缀的丝巾可能都会让人趋之若鹜跟风购买到断货……
▲ 恕我直言,相信大部分人日常上班,是不会在包里塞这么多东西的,勇士除外
如果这只是你的一时兴起,那它们并不能算是你 EDC 的一部分。
从这点来看,EDC 其实并不复杂,它无非就是我们每天会随身携带的东西的总和——无论是在上衣还是裤子口袋,也无所谓是在钱包里还是在公文包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EDC。
推动EDC文化的
很可能也在消灭EDC
EDC的展示越来越趋同是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比起最初的百家争鸣,现在人们对智能手机等工业品的选项并不多,常出镜的无非是和榜单高度重合的那几样,差异化十分有限。
一方面,当我们看多了别人的EDC,基本还是千篇一律的“几件套”、“全家桶”,人们的兴趣会逐渐转移到更有特色标签的展示上面。比如某些不是广为人知的职业的 EDC ,或是有某种小众兴趣爱好的玩家的EDC等等。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将EDC这股潮流带进主流大众视野的是智能手机摄像头的进步,但真正取代我们EDC中大部分物件的,也可能会是不断进步的智能手机本身。
原本的纸笔,如今可以用智能手机中的软件的代替,甚至可以对应着选择“速记”“写作”“脑图”“任务管理”等多个不同类型的「 App」来分别满足不同需求,插入图片、录音等功能也比传统纸笔更为便利。
再者,随着智能手机摄像头素质的不断提升,已经可以满足大部分人“随手拍”的需要,调色、滤镜、分享一气呵成,先是卡片相机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现在连微单也开始感到巨大压力。
更显而易见的是,在 NFC 等近场通讯技术的带动下,让不带银行卡、不带公交卡甚至不带门禁卡、会员卡等愿望逐一变成了现实,尤其是身处一线城市的年轻人,钱包已经不再是出门的必需品,但手机是。
最终,我们只要不断网,仅靠微信和支付宝就足以覆盖大部分的支付需求;再搭配上电子身份证和指纹锁,也许有一天,传统“伸手要钱”的四件套,以后基本上只要一部手机就够了。
▲ 以后很可能一部手机承载所有出行功能,“伸手要钱”这个梗已经是“过去式”
虽然短期之内说 EDC 终将消亡,有些太过骇人听闻,但对于追求效率的 EDC 爱好者们来说,在寻求最优解的过程之余,也的确在不断舍弃原本陪伴了自己许久的传统工具。
我们都希望科技能够带来更加便捷的生活,而另一方面,我们又对物品的拥有揣着莫大的热情,这其中的平衡,或许需要每个人自己去拿捏吧。(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