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意外地参加了一个“亲近自然与健康生活”的论坛,看到了海报上说嘉宾有清华大学教授就去了,收获很多,最大的感受是激发了我对植物的好奇心,想要去养一个小植物,多和自然界的其他生命互动。
我突然发现高科技使人们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比如开心农场、电子宠物等等游戏都是让用户怎么爽怎么来,互联网里面最流行的就是说“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所以每个人的欲望都在虚拟现实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满足。那么,相比现实生活中的意外情况,人们的忍耐度会变得非常低,比如天气不好就会觉得烦,在宿舍里别人的生活习惯和自己不同就会看对方不爽,所以当我们抱怨自己和别人相处出现了问题的时候,根源可能在于我们没有一种和大自然相处的经验,因为在和大自然互动的过程中,一切都是不可控的,不会完全按照个人意愿发展的。
我觉得论坛里面提到的在中小学里展开的园艺教育是非常好的活动,真的是非常有利于小孩的成长,因为在种属于自己的植物的过程中,他们会变得更加耐心和善良;从种子发芽到开花结果再到凋谢,他们会对生物的生命力和奇异性有更加切身的体会,从而会让他们学会尊重和感恩大自然;在完成涉及到花盆的大小、植物颜色的搭配、摆放图案等问题的园艺作业的过程中,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会得到激发。有些父母觉得玩泥巴种蔬菜种花是不好的,想买很多电子产品给小孩玩,但是前者是让小孩扮演照顾者的角色,而后者让孩子体会到的是一种被服务,惟我独尊的感觉。那么对于性格上的塑造孰优孰劣也就一目了然了。
我们的环保意识不强,只是把保护大自然放在嘴边上,正是因为我们的成长里面缺少和大自然的接触,所以我们对自然环境的变化非常不敏感,也就更无从说起有保护自然的行动产生。
其实这里我最想讲的是参加这个讲座给我的其他感受,但与主题无关。其实按道理说我是不应该去这个讲座的,因为园艺完全不是我平时关注的领域,如果一个人到了大三还是这样对什么活动都感兴趣的话,会让人质疑他是否把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培养个人专长上。所以我在反思自己的选择到底有没有错?
不得不说专业性人才会更有竞争力,大家也都在说拥有一门突出的特长会更容易让你在职场中脱颖而出,但是我觉得社会是需要两种人才的,一种是拥有高度专业化知识和技能的人,而另一种具备创造力的人。前者是工业时代后机械化的产物,是在时代的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对人才的要求,追求量大专一。而我想做的是后一种人,这也和我的价值观匹配,我不想把自己当作商品推销出去,而是希望自己的一生可以像是一个作品,所以我对自己在这个社会上的定位是一个创作者,也就是说我需要不断地去创造。
也许有人会反驳我说创造力是建立在对某一方面深厚知识积累和大量反复练习的前提下,当然我认为这没有错。只是我不想因为专注了某一个领域之后就扼制对其他事物的好奇心,我的灵感来源是生活,我希望我可以达到一种境界——超越感官以不同的角度从外界获取信息,就像我听了这个论坛之后,我走在路上我就会去观察植物,调动一切感官去感受自然,建立一种生命和生命之间的感应。在我参加了一个艺术家的分享会之后,我会去发现自然里的线条,这是我以前从来没有注意到的,所以当我积累越多不同领域的视角的时候,我的注意力盲点就会越少。我不想满足于职业敏感度,是服装设计师就对大街上人们的穿着敏感而看不到其他东西,或者是广告人就只留意到身边的广告,分析它的创意,却忽略其他信息……
我以前也觉得关注太多太耗费精力,到最后只会成为什么都懂一点却没有自己特别专业的地方,但在我想清楚自己的定位之后,这种担心就没有了。我最希望自己厉害在思维方式,而不是专业技能。 当我可以去发现万事万物的根的时候,我相信自己是可以从原点出发,突破人们对优秀的定义,或者至少可以很快对一样东西上手。我不知道自己未来会创作出什么东西出来,但是我知道在那个东西出来之前,我在做的就是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视角的数据库。当然专业技能也是需要的,但我不是从求职的角度考虑,而是说思维方式需要和实践技能结合起来才算是知行合一。
人的一生那么长,一件事坚持做一辈子到最后也会很厉害吧。所以年轻的时候对什么都感兴趣也没什么不好吧?为什么别人说尝试太多东西不好就要抑制好奇心?趁早把精力集中于某个领域就百分百是个不错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