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是老公春节在老家跟我们一起休假的最后一天。
一大早,我们就收拾好随行包带宝宝去医院做心脏b超。妇保医院一大早就全是人了。我们要到了号,大约要排队一个小时。等待的时候发现周围全是一个月左右的宝宝,偶有几个两三岁的孩子。这个时候大家免不了问一问你家娃几天啦,剖的顺的,几斤几两啊,出生时多重,纯母乳喂养吗……诸如此类的问题。有宝宝坐镇,妈妈们聊天都自带话题了。有些奶奶辈的还关心起娃娃穿了多少,够暖和吗,这种棉的外套哪里买的啊这类,简直是做谁做奶奶/外婆更会照顾孩子。我想到之前同事说邻居家孩子的各种信息(补习班、幼儿园之类的)如数家珍,想必她们做父母的之间进行了很多类似的对话。
约莫九点二十多,宝宝在医院喝完了奶,拉完了屎,整个人迷迷瞪瞪又要进入睡眠模式时,轮到我们做检查了。
进到B超室,里面很暖和,检查床的边上还放了一个油汀,给宝宝取暖用,可以说很贴心了。
边上一个两岁大的小男孩正撕心裂肺地哭着,打死也不肯做检查(半懂事的娃娃真可怕)。带他来的爷爷奶奶(也有可能是外公外婆)拿出了手机让他看动画片安抚孩子情绪)。这一下如此触目惊心,我脑中脑补了娃长大以后手机不离手的样子,就跟我们也每天捧个手机一样。这跟安抚奶嘴上瘾也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安抚小孩情绪的神器,都有可能上瘾而不可自拔。我记得之前引入安抚奶嘴的时候也对是不是会上瘾有些犹豫,但思考再三还是用了,因为相对来说还比较可控,我给自己的要求是增加陪伴时间。
前几年在杭州听李松蔚讲过一场关于上瘾的talk show,中心思想是:
1.物质依赖/上瘾的判断标准有两条:首先你能不能停下来,其次上瘾行为对健康、金钱、爱和工作的能力有没有损害。
2.人类成瘾的一个重要心理原因跟孤独感有关,孤独包含三方面的感受:挫败感,不被关心,无意义感。
3.越是孤独,人类越需要一些self-healing的事来排遣,奶嘴、手机都是一种迅速便捷的self-healing(自我抚慰)。
4.怎么戒掉瘾头呢?和成瘾行为和谐共处,就是有时可以用,有时又不那么需要它。就是作为一种选择。
最重要的方法还是改善人际关系。比如宝宝用安抚奶嘴的使用指南里就有一条是增加父母的陪伴时间。我最近也意识到虽然每天和宝宝在一起,宝宝可能还是需要母亲更多的陪伴,尤其是夜晚入睡时。目前我观察到小孩子用手机比较厉害的,多是隔代抚养,父母的陪伴时间特别少的。所以总结一下,父母,尤其是母亲,在孩子三岁以前尽量不要缺席,增加陪伴的优质时间。让孩子学会依赖真实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发展和父母安全的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的成本是很高的,也会让人非常疲倦,但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好处:它是真的。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真切体会到了情感的流动,它有时候并不那么让人愉快,但想一想,即便是宝宝撕心裂肺的哭泣,也将在几年后离我们越来越远,做父母的是不是应该珍惜每一个和孩子在一起的日子呢?
嗯,老公昨天陪我们过了情人节,今天一早就回杭州了。所有的关系都有结束的时候,无论是短暂的还是永久的,生离死别都是分离。陪孩子走一程,最终也是为了让她能离开自己,更好地飞翔吧。
且珍惜。
ps,文中提到的李松蔚成瘾演讲的文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