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老头子有一个习惯,这么多年来,一直被我诟病。就是他在做事时习惯性拖延,总把重要的事情拖到最后,然后美名曰“做事效率会提高”。
这件事的截止日期是今天24点,那么,他会一直“放松”,看小说,刷手机,然后直到晚上10点才开始正式进入完成任务阶段,赶在截止期限前完成。
我则完全不同,我会对任务“焦虑”,如果不做完这件事,其他事情我都心不在焉,这种“性急”性格的结果就是,我一睁眼,仿佛眼前就有一个计划表:第一件事……第二件事……
看了这本书,我分析了一下原因,确实跟我们父母教育有影响。我小时候,父母不会管我们,他们会说我今天几点要做什么,你们必须几点前到什么地方去跟我做什么。所以,我们都是提前做完自己的事,然后到那个点钟就去完成父母的事。
我老公则不然,他经常跟我讲,他回忆里最痛苦的事就是老爸陪着写作业。老爸啥也不说,就坐在他们旁边,严厉的老父亲让他们如坐针毡,于是,就开始“耗”,很经常这种状态“拉锯”到晚上12点过后,这让我很惊讶,小时候这个点钟,我都睡了三四个小时了吧!
所以,现在的状态就是,没有了老爸的约束,他想玩到几点就几点,能拖就拖,总看到的状态就是,我需要他搭把手时,他总是在做事:不行,我这个比较急,我先做完哈——你完全指望不上他。
在这本书里,我在第一个案例里看到了这个词——“捏泥人的教养方式”,在这种方式下,父母为孩子规划好一种习惯后,一旦脱离父母的掌控,那就是被其他习惯掌控,还会形成一种“报复性放纵”,所以,还是要给孩子一些主动权的。
让我感触比较深的是一个二胎的案例,正好也是我现在的状态。虽然兄弟俩还没找到那种状态,但是,我隐隐感觉到老大的不满——他在慢慢地抗拒我,表现出不服从,然后想要引起我的关注。
而我呢,如他所愿——他成功地激怒了我,当我很愤怒时,避免我愤怒升级,我总是让他离开我的房间。而且,我们这种和谐时段一天天地减少,在每一次三人共处时,总会一次次出现矛盾升级。这让我焦虑不已。
老二还没开始长大,老大已经感觉到父母的爱好像在他身上没那么多了。
这本书里提到一个“心域思维”,里面讲到一个就是“情感的流动”。让家人真实地感受到爱,父母的反馈对孩子非常重要,只有父母完全感知和接纳孩子的全部情绪时,孩子的情绪才会迅速流动起来。这可能是我和我的好大儿最近有距离的原因吧,我太烦躁了,没有更好地去感知和接纳他的情绪。
还有一点我们可能都有错,那就是充当孩子们的“法官”。我们以为我们很公平,但当我们卷进事件时,很多时候都会萌生出压力、紧张或烦躁的情绪,就会脱离中立、放松的观察者位置,阻碍自己看清事情的真相。
由人观己,育儿之路还很长,最重要的就是这几年,要好好打好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