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7年年初开始,我就立Flag表决心,今年的一个命题是:要好好玩儿。如今一个季度过去,在这件事上,我客观的评估了我的表现,结论是:依旧没到合格(哭)。因为我发现:原来好好玩儿比天天向上难多了。
有所不为
我记得曾经举过两个对比的例子:早起的一天,但是专注度反而没晚起的一天高。为什么呢?后来我发现,因为早起的那一天,我很容易形成“今天时间总量很多耶”的心理暗示。所以反而在做事的时候比较磨蹭,也容易在多件事情之间频繁切换;反观晚起的那一天,因为我感觉时间就那么少,所以赶紧挑了必须完成的那两三件事去做,不知不觉的,就进入了高度专注的状态。
这其实就是对待时间态度上的帕金森定律:当你给了自己足够的时间,你反而会因为这种充裕的暗示,而把事情做到最后的一刻。当然,在这过程中,你还很容易形成“哇,我一直好努力”的假暗示。为什么叫假暗示?因为这种状态一旦长期持续下去,你很容易内耗在不停歇的繁忙中,逐渐的丧失工作或者学习带来的乐趣。
基于以上这个原理,就很好理解,好好玩儿为什么那么难了。因为你一旦要郑重的对待这件事,你会发现,好好玩儿是让我们“有所不为”,而不是让我们拼命的“有所为”。当你告诉自己,我要给自己留出多少时间不干事儿的时候,其实就是隐形的设置了小小的deadline,你就必须开始去剔除那些琐碎的、并不重要的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你要粉碎“耗时多代表我很努力”这样的假性繁荣,这并不让人觉得舒服。
延迟性满足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我是有的。小时候每次寒暑假作业布置下来,总觉得大把时间在手,作业不愁。于是假期的前中半段,基本都在玩耍中度过,内心带着丝丝不安。等到开学越来越临近,那种慌乱感越来越强,好几个开学前的夜晚,我都是偷偷的在房间里做作业到凌晨,又紧张又疲惫。
其实,已经有实验证明,越能控制到最后才去抓糖果的小孩,他/她们在后来人生的事业发展的更好的可能性会更高,这一行为被定义为“延迟性满足”。
好好玩儿的另一个难点就在于,这种玩耍要是一种比较能全情投入的状态,就如朱光潜老先生在《谈美》中所说的“孩童用郑重的态度玩耍”。而现实是,我们很多成年人无法做到延迟性满足,用比较戏谑、随意的态度对待应做之事,这也常常导致我们在玩耍的时候,内心情绪交杂,无法全然释放。
弱链接
另外,从认知学的角度来说,人类在繁忙不堪的工作中很容易缺少的一个大脑状态,就是启动弱链接。有时候,我们越受困于一个问题,反而越容易和问题杠上,拼命的想依赖思考去找出答案。但其实现实中,很多答案反而是在我们比较放松的情境下突然蹦出来的。
为什么诗和远方会被人们所向往?我觉得因为诗歌和远方都能帮助我们去破除思维上的定势。诗歌在数行文字里让我们感受到高密度的情感表现力,继而产生共鸣。而远方,则是让我们看到,生活原来有那么多的形态,打破我们的框架。这种问题之外找到问题解决之法的方式,其实就是发现了我们原本没注意到的弱链接。
你看,好好玩儿真的有特别多的好处,所以虽然我感觉自己在这方面依旧无法脱离过去的一些惯性,第二季度我还是会更加加倍的去玩。也祝大家节日期间好好放松,就算对一季度的自己不满意,也先卸下点包袱,毕竟,休息后才可以更好的出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