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卷书2438:《梁漱溟全集》(第一卷)
作者:梁漱溟 山东人民出版社
从前,任教的学校有个鲜明的育人目标——“培育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同高人们聊到这个育人目标如何深化时,有位读书颇多的先生推荐大家好好读的梁漱溟的书。于是,先在网络上搜索了梁先生的相关资料,买了一本他的相关文集,居然读进去了,先生文采飞扬、才思敏捷,说理鞭辟入里、娓娓道来。
读书人对于喜读的书,总是欲罢不能的。索性花掉半月的薪酬,买了先生的全集。买回来后,便粗粗地浏览了一遍。再读时,多少是有些“功利”心在的,毕竟,买书的银子不菲,倘不能有相应的利益,多少是有些难安的。每每看它们躺在书柜中却不曾发挥过作用,便有些怅怅然。
一、随感
1、佛云:“厌生死苦,乐求涅槃”;又云:“生死长夜”。唯鲁君亦曰:“宇宙无休息,纵有休息之所,亦非吾人所住之世界,而其间亦必无生物。死非休息也”。
说实在话,这话说的没有“生时无需多睡,死后可以长眠”来得爽利,但却较之更为客观和实在。
2、自杀的人才是欲念最强的人。
叔本华:“自裁者之决去生命,正以其未能决去欲念耳。盖方其捐生,正谓将去有生之苦,获无生之乐,此正是极强之欲念也。”
3、关于瑜伽
《伽特伽书》云:诸根调御坚定,是名瑜伽。
《薄伽梵歌》云:宁静曰瑜伽。
《瑜伽经》云:心之机能抑制是为瑜伽。
4、龙树菩萨《方便心论》
有八微,所谓四大(风水火地)、空、意、明、无明。
八自在:能小、为大、轻举、远到、随处欲、分身、尊胜、隐没(是名瑜伽外道)
5、真正把空和假讲得如此透彻的经
《涅梁经》六师中云:尼乾陀若提子为诸弟子说如是言。无施无善,无父无母,无今世后世,无阿罗汉,无修无道。一切众生经八万劫于生死轮自然得脱。有罪无罪悉亦如是。如四大河悉入大海无有差别。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得解脱时悉无差别。
6、佛者觉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名为佛。
7、宗教有三个特点:一是神秘不容以常理度量;二、尊上绝对人所仰赖;三、有束缚力,不容同时为二信仰,亦不易迁变。
8、佛法虽统以破执为归4,而自有其缓急次第方便区处。
9、《般若》云:一切法一性无二,即是无性。不可以心知,不可以一切法知。又云:一切相智非取相得。
10、《不二论》:大我之梵如大虚空,小我则如瓶中之虚空。瓶中之空来自大空,为大空之一属性本质全同。
11、自性如一,为什么能生诸法。因为自性三德:曰萨埵(有情)曰刺闍或罗闍(微、粉尘)曰答摩或多摩(暗)
三德之名为“勇尘暗”,或染粗黑,或喜忧暗,或贪嗔痴,或黄赤黑,或苦乐舍。由此相生相双相起五法而变出千万。
世间相生有二:转变生和非转变生。
12、佛教三法印:一是诸行无常,二是诸法无我,三是涅槃寂静。
13、《宗镜录》《华手经》云:正见者无一切见——诸有所见皆是邪见,无一切见即是正见。
14、龙树在《方便心论》中说知因有四:现见、比知、喻知、随经书。
关于佛家的东西,因为没有慧根的缘故,读来时时觉得昏沉。然粗翻过之后,大体也知道了这不发愁生计而生出的吃饱饭撑的学问,实在是摆脱了身体欲望而开始转向精神上的满足的学问。
由此,再来看梁先生所说西方的文化、中国的文化和印度的文化,所代表的三个方向。头脑中忽然生出一个想法——东西文化为什么不能是同一个——人类逐步适应进化的文化。包括印度文化,他们为什么就一定不是同一个文化的种子,种在不同的土壤中,生出的不同发展走向和形态呢。
试想“淮南为橘,淮北为枳”,只是它们在极短的历史时空中的品质差别。倘若那淮北无法食用的枳演进个数千年,难保不变成金丝楠木那样的安全不以果见长的迥然于橘树的形态。据说,美国人将蜘蛛的基因植入玉米,这样的基因改造尚且可以人为完成,还有什么不可能的文化演变与媾和呢?只要环境使然,只要方向发生改变,完全一个出发点的文化,也可以生出迥然的枝蔓,显现出完全不同的特征来。
15、大凡一个学说都是要人改正不对的习惯。
16、你且看文化是什么东西呢?不过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样法罢了。
由此出发,便不难理解文化无所谓好坏了。因为生活样法实在没有什么好坏,都是对环境和潮流的适应与追随罢了。
17、科学的进步意义,唯梁先生分析得最为透彻。
科学求公例原则,要大家共认证实得,所以前人所有的今人都有得,其所贵便在新发明,而一步一步脚踏实地,逐步前进,当然今胜于古。艺术在乎天才秘巧,是个人独得的,前人的造诣,后人每觉赶不上,其所贵便在祖传秘诀,而自然要叹今不如古。
18、勇士不能自举其身,宗教的必要就在此等处。将宗教说清楚的,也非梁先生莫属。
一个人的生活重心,全挪在外边。一旦这误以为实有的找不着了,便骤失重心,情志大动摇起来,什么心肠都没有了。只是焦虑恐怖,苦恼杂集,一切生活都作不下去了。在这茫无着落而急求着落的时候,很容易一误再误,抓着一个似是而非的东西便算把柄。
先生写这段文字时,恍然面前放着个木偶。形象准确至极。
19、寡情故运理智而计虑未来,多情故凭直觉而感当下。(此佛与儒的根本差别)
20、人类生活面临的问题有三:一是可满足的;二是不定得满足的,三是绝对不能满足的。
印度人吃饱饭了,直奔绝对不能满足的问题而去,最后弄出了佛教。
21、写这条时,忽然写成了211,大抵值得211大学教授们研究琢磨。
我们又相信除非中国文明无一丝一毫之价值则已,苟犹能于西洋印度之外自成一派,多少有其价值,则为此一派文明之命根的方法必然是有的,只待有心人去弄出来罢了。此非常之大业,国人不可不勉。
22、吴检斋先生作过一篇《王学杂论》他说:“王说先生不息之根,正穷生死蕴,恒转如流,异生所以在缠,智者期于证断,而彼辈方以流行无间为道体之本然,此中庸至诚无息之说所为近于天磨,而彼宗所执之性非无垢净识明矣”。这话是不错的,儒家所奉为道体的,正是佛家所排斥不要的。
23、最与仁相违的生活就是算账的生活。所谓不仁的人,不是别的,就是算账的人。
24、正当的人生是安息的,不是跑的;是恬静的,不是忙乱的,他享受所临到他们前的,而不去寻逐所没在这里的。
25、佛是走逆着去解脱本能路的先觉;孔子是走顺着调理本能路的先觉。
26、不信任人,是最不对的;人在直觉上都自然会找到对上去。所以知识上人格上的错处坏处,都是一时的,结果是终究要对的。
27、一个组织必须具备四个条件:
一是许多人合起来;一个共同目标;有秩序;向前前行。
28、在中国有他的老道理,为人类所不能废。此老道理虽多,要不外两点:一是互以对方为重的伦理情谊;一是改过迁善的人生向上。
29、乡约四项:一是德业相劝;二过失相规;三礼俗相交;四患难相恤。
其中第四点包括一、水火;二、盗贼;三、疾病;四、死丧;五、孤弱;六、诬枉;七、贫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