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荐读]通往奴役之路:研究西方思想之书

[荐读]通往奴役之路:研究西方思想之书

作者: 狐狸儿子的爸爸 | 来源:发表于2020-07-24 01:22 被阅读0次

    主讲老师:蜜读团队

    他们十年饮冰、难凉热血;他们心怀阳光、执着勇敢;他们是文学的信徒,书海里的书虫,梦想的践行者。志在开发让人更轻松、更简洁、更高效的阅读方式。

    这本书有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名字——通往奴役之路。看到书名就会忍不住想:谁在通往奴役之路,为什么会通往这条路?是什么力量让人类通往奴役之路?甚至会想,这是不是本讲奴隶社会制度的历史类书籍?

    事实上这是一本经典的政治经济学著作, 1944年就已经在英国出版。这本书是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哈耶克最早也是最知名的著作,引起学术界普遍关注。该书是对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理论的阐述中最著名、最受欢迎的书籍之一。

    1929年,西方社会发生经济危机,进入世界性的大萧条。一些西方国家对自由主义市场失去信心,导致计划经济的崛起,并且德国纳粹主义发展最终引发二战爆发。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哲学家与知名人士对资本自由主义体制产生了怀疑和动摇。怀着对社会思潮深切的忧虑,哈耶克发表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批判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哈耶克根本不相信一个没有个人思想自由的社会,其经济会是有效率的。哈耶克在书中阐述道,所有的集体主义社会,从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到斯大林的共产主义,都会无可避免地迈向专制极权。

    这是一部极具划时代意义的作品,虽然有些观点极具争论性,但其中的有些思想在今天读来仍然振聋发聩。

    政治似乎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我们不大关注政治,只关心生活;于是,我们都只谈文化,不谈思想。然而,哈耶克说:“在社会演进中,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避免的,使其成为不可避免的是思想。”

    思想改变世界。哈耶克说的另一句话,更令人深思 ,他说,“在长远,我们是自己命运的主宰;在短期,我们就是自己所创造观念的俘虏。”

    季业说:“如果天总也不亮,那就摸黑过生活;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那就别去照亮别人。但是──但是: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洋洋;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更有热量的人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

    如果不想被自己的观念俘虏,就得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和人格。这本书的观点仅为哈耶克的观点,不代表编者的观点。知识留传久远,观点未必正确。希望读者能审慎地辩证地去读,要带着批判的眼光去读。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是不证自明的。

    通往奴役之路有很多译本,本次解读的是台湾殷海光先生的译本。可能大家对殷海光先生不了解,但他的弟子,你肯定听过,如柏杨、李敖、龙应台等,都是殷先生的学生。看他的译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事,经常会看到译本中的一些批注,“此处吃紧,此处最为吃紧”。连以下内容,仅为参考,如有错误,敬请谅解。

    放弃的道路是什么?通往的又是什么道路?

    简而言之,哈耶克指出人们放弃的是“自由主义”、“个人主义”这条道路,通往的是“极权主义”、“苏联社会主义”这条路。

    在这儿先介绍两个概念。自由主义主张个人自由发展、自由表现的看法或人生观。个人主义起源于西方,它是一种道德的、政治的、社会的哲学,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权利的重要性。

    个人主义的基本特色是把个人当作人来尊重。也就是说,个人主义承认各个人自己的看法和趣味在他自己的范围内是至高无上的。

    哈耶克认为自文艺复兴以来,欧洲近代发展最大的成果,是把个人从种种桎梏之中解放出来。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思潮在欧洲的兴起,从而产生了科学。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成就远超出一般人的梦想之外。欧洲人获得的物质享受、安全和个人的独立,在百年之前都是不可能的事。

    然而自由主义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被许多西方国家逐渐放弃。正如前文所述的背景一样, 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社会爆发大的经济危机。同时期德国的纳粹主义(德国的纳粹主义又称国家社会主义)、苏联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二战前后,许多原先的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也逐步对经济采取管制,有放弃自由制度,走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倾向。

    是什么导致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成了被放弃的道路呢?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观念的改变和思想的冲突。自由主义的成功,让人们以为人类有权力控制自己的命运。随着成功而来的是雄心壮志,当一切视为理所当然时,就会有很多人嫌观念进步太慢。在过去使得我们进步的那些原理原则,到了现在,便被看作是更快的进步之障碍。同时, 19世纪德国涌现出大批优秀的思想家,如马克思等人,其社会主义思想传播非常广泛。

    二是人们出于对更多自由的向往而选择了社会主义,即便知道其可能带来的后果,也带着侥幸的心理以为可以避免,并走向更优的发展道路。

    三是个人主义往往被人们与自私自利联系在一起。其实,个人主义有可能是利已的个人主义者,也有可能是利他的主义者。

    四是许多人不满自由政策之进步缓慢,不满那些用自由主义的名词来保护其违反社会利益的私利之人。不满以自由为借口来满足个人之无穷无止的物质欲望的人。自由主义也随着极权主义国家的兴起而彻底消亡。哈耶克说: "现代的社会主义趋向,不仅对不久的过去,而且对西方文明的整个演进过程,意味着多么鲜明的决裂。纳粹领袖把民族社会主义革命说成反文艺复兴运动,可能是不由自主地说了真话。"

    面对这种种问题,哈耶克认为不需要把社会完全打碎并更换它,而是应该补充和改进现存机制。自由主义与放任主义是不同的。自由主义对社会的态度,要像一个照顾植物的园丁,为了创造最适宜于它生长的条件,必须尽可能了解它的结构以及这种结构是如何作用的。

    在哈耶克看来社会主义的结果将和我们的目标相距甚远,我们所面临的不是自由与繁荣,而是奴役和苦难,苏联社会主义和德国纳粹主义在本质上都是一种极权主义。

    哈耶克认为民主的社会主义只是一种伟大的乌托邦,是不可能实现的。

    理由很简单,社会主义与民主之间本身就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冲突,民主政治本质上是一种个人主义的制度。

    民主制度是扩大个人自由范围的制度,而社会主义则是限制个人自由的范围。民主制度将一切可能的价值加诸每个人之上,而社会主义则把个人当成一个工具。

    虽然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都讲“自由”,但两者之间的自由不一样。“自由”这个词是一个政治哲学概念。意思是没有外在障碍,而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的行为。

    民主制度里的自由是“免于强制的自由,摆脱他人专断的自由,从束缚个人的羁伴中获得自由。”民主的自由是基于经济的自由。

    社会主义强调的自由是“打破物质缺乏的专制,解除经济制度的束缚,人们才能获得自由。 ”社会主义的自由是基于政治的自由。社会主义允诺的“新自由”是摆脱必然性、摆脱环境限制的自由,这种允诺实际是指消除阶级与平均分配财富。

    综上所述,要打破物质的障碍,就得有权力。因此民主社会主义要求这种自由其实就是要求权利,这种自由是权利或财富的代名词。

    渴慕自由,是最强有力的政治动因。因此对更大自由的允诺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宣传最有效的武器之一。关于这种动因,荷尔德林的警句说得更为生动:总是使一个国家变成人间地狱的原因,恰恰是人们试图将其变成天堂。

    在现实中,自由的概念经常被人偷换,据阿克顿勋爵统计,众多思想家对“自由”的界定有 200余种之多,因此,“自由”这一词经常被政治学家拿来盅惑人心。

    关于自由与民主,译者殷海光先生有一段很精辟的话,他说,自由是民主的真实内容,民主是自由的较佳形式,没有民主则自由失去保障与发展的凭藉。没有自由则民主将成独裁与极权暴政的工具。谈民主而反自由,正犹如要结婚而反对恋爱。民主制度与社会主义对“自由”的诠释虽然不同,但相通的地方还是有的,就是两者都主张平等。民主是在自由里去追寻平等,而社会主义则是在桎梏与奴役中追寻平等。

    社会主义表示社会正义,意味着更大的平等、更大的安全。而达成这一目标,就得废除私有企业、废除私有生产工具、创造一种“计划”经济制度。这种“计划”经济制度就是管制计划,在计划经济制度下,企业家不能为利润而经营,只能为中央机构而工作。

    为了更好的理解“计划”经济,哈耶克定义了集体主义这个概念。哈耶克将为达到许多不同目标的方式叫做集体主义。比如,德国纳粹主义与社会主义都是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既然是集体主义的一种,那么,集体主义该有的性质,社会主义都有。在集中主义中,一切经济活动都加以集中管理,规定社会资源应该“有意识地加以管理”。

    而自由主义实行的是自由计划。这种自由计划与“计划”经济相对立。自由计划并不是计划者所反对的“放任自流”。“自由主义”亦有“自由主义的计划”,而这计划乃是国家通过法治,维持、鼓励并引导“自由竞争”本身;而不是自以为是地借集中管理来彻底代替它。

    这两者的争论,在“计划者”看来,这样的计划根本就是没有计划——因为他们没有从中感觉到自己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未来的可能性。出于对于自身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对于不在自己权力范畴内他人自由活动的不信任,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渴望许诺平等与保障的乌托邦,把命运交付于通向“极权主义”的“集体主义”。

    而在自由主义者看来,每一件事都要由一个唯一的中心来加以指导令人恐怖。自由义者的信念是:“只要能创造出有效的竞争,就是再好不过的指导个人努力的方法。”

    自由主义者认为竞争是一种优越行为,不仅因为自由竞争在大多数情形之下,为一已知的最有效的经济活动方式,更因为自由竞争是唯一有效的方式。自由竞争可以免除“有意的社会控制”,而且,它给予每个人一个机会,去选择生活与职业的方式,其中的利益与风险,自己承担。

    当然,自由主义者也意识到问题存在,并且强调,为了竞争能有益地运行,需要一种精心设想的法律框架,因为现存的和以往的法律具有严重的缺陷。

    可惜的是,打破已经取代了修补。反对竞争本身的计划运动成为一面“将竞争的一切宿敌都集结于其下的新旗帜”。奔向新旗帜的路,恰恰是通往奴役之路。用埃利 .阿利维的话来说就是,社会主义者信仰两种截然不同甚至也许是相互矛盾的东西:自由和组织。

    正如墨索里尼在做报告时说过一句话一样:“是我们首先主张,文明的形态越复杂,个人的自由也必定变得受限制。”,很多计划者在为“计划”正名,认为计划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可避免。

    那么,计划为什么会产生呢?

    首先,计划者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会不可避免的出现规模经济,也就是会产生垄断。为了

    哈耶克反驳了这种观点,他认为垄断的兴起并不是技术进步导致的,而是一些国家选择垄断政策的后果,是因为监管的缺失和权力参与的结果。美国的一个经济报告也指出,垄断的形成是通过互相串通的协定、未公开的国家政策而促成的。

    上述结论可以从竞争的没落和垄断的兴起,在各国出现的顺序而得到证明。例如,当时的德国与苏联,政府使用强制手段,才缔造了巨型的垄断组织。

    其次是计划者认为现代劳动分工的复杂性使得竞争失效。为了防止社会生活因为混乱而解体,才出现的计划经济。事实恰恰相反,只有竞争条件下的价格信息体系才是最理想的,竞争所体现的分权和物价体系能自动调节社会的失衡。

    世界如果复杂,一个人、一个机关不可能有效观察出所有事实而作出计划。更重要的是人们会问,谁计划谁?谁领导谁?

    再次是计划者认为现代技术的发展破坏了竞争。规模越大,竞争越有优势,这样就会导致有潜力的新技术,会被抹杀在萌芽状态。除非给予保护,才能利用新技术的潜力。

    在这一点上,哈耶克承认新技术有可能会在竞争中被淘汰。在短期内我们的生活水平不会提高,但我们保存了发展的自由。

    最后,计划是一种根植于我们之间的社会心理。我们总以为自已眼中有价值的事物,别人也能认同,也希望迫使他人认同。另外,在我们所偏爱和关心的事情中,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是专家,我们也都知道目标只有通过计划才能充分实现,因此,为了实现梦想,我们都会有热衷计划的愿望。这种社会心理也是狂热者的动因。

    除了普通人会热衷计划,技术专家们更加热衷计划。

    为什么技术专家更热衷计划呢?因为技术专家无法忍受自己所发明的、发现的成果,无法在竞争中实现。于是,他们便寄希望于“计划者”或“指挥者”将他们的成果纳入计划之中。从而得以实现自己的雄心。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之间有何不同呢?

    集体主义的共同特征是“精心策划出来的为工人谋取福利的组织”。个人主义则是“承认个人目的的至高无上的自主领域”。

    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是,集体主义拒绝承认,个人拥有只属于自己的至高无上的不可侵犯的领域。因此,集体主义要求将整个社会的每个人组织起来,将社会上的全部资源统一起来,以投入到拟定的单一目标上去。这种目标一般都会暧昧的描述成“普遍福利”或“公共利益”等名词。

    然而,像一个人的幸福是由许许多多不同事物条件构成一样,每个人的价值体系是不同的。

    集体主义主张的目标,不可能将每个单独目标,都安置在一个价值秩序里。这个世界上根本

    不存在这种预设的完美伦理准则,可以适应一切不同的人文价值。为了强制达成这一目标,集体主义将不可避免的滑向极权政治。哈耶克的观点是,凡极权政治必以集体制度为基础,凡民主政治必以个人主义为基础。

    事实上,我们不仅没有这样包罗万向的价值尺度,更没有能力能考察全部的领域。这也是个

    人主义的哲学观。在个人主义看来,人的想象力是有局限的,没有一种计划与目标能涵括一切,因此,在限定的范围内,应该允许个人遵循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价值和偏好。

    了解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区别,我们再来看看计划是如何逐步走向反民主的。首先,计划与民主是冲突的。当集体主义采取一种计划时,这种计划就需要有一致的意见。正因为每个人的想法一样,价

    值观不一样,集体主义必然会出现一方屈从另一方。正如旅行一样,当每个人的目的地不一样时,如果有组织强制人们往同一目的地出发,结果是多数人不得不进行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其次,民主本质上是一种手段,一种保障国内安定和个人自由的实用装置。它本身并不是一

    贯正确的。教条主义下的民主可能有暴行,同样,指导计划经济的民主可能会破坏自由。因此,哈耶克强调,不要被权力是来源于多数人的意志,而迷惑地认为这样就是民主,也不要以为全民投票就是民主,还要看看这些权力在行使时是否有制约。

    当民主被滥用时,我们会发现,民主并不是我们追求的终极价值,自由才是。

    自由国家与专制国家的最大区别是,在自由国家,政府是遵行法治这一原则的,而专制国家不识法治是何物。在自由国家,法治的意识就是政府的一切行动,都受到事前规定的规则的约束。这种规则,

    可以使一个人能充分的预见政府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政府的强制权力。

    在这里,法治政府采取形式规则,这种规则不涉及任何特定的目的、特定的人群。政府与行政人员是在法律框架下工作,简要的说,就是没有特权。而专制政府,为了特定目的,则会采取不可预见的手段,使人防不胜防、不知所措。因为你

    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触犯法律。法律不再是人民的工具,而是统治人民的工具。从法治与计划之间的对比来看,计划的目标与信念,会使法律成为政策的工具。

    法治的政府是维护实际上的公平与平等。要为不同的人产生同样的结果,只会设置路标,不

    而计划当局的法治只是形式上的公平与平等。计划会命令人往哪个方向走,怎么走。立法者把法律当成了为计划的目的而役使人民的工具,使专制的命令合法化。

    法治面临的威胁,是在很多人的信念中,认为只要是政府的行动是经过立法机关的授权,法治就能维持下去。

    然而,合法不同于法治。政府的行动只是符合程序,而法治意味着合法本身也有限制。

    法律既然要求人人遵守,就应当保证相当的一般性。法治意味着不能有任何特权,而计划意味着必须有特权。这就是法治与计划的悖论。

    哈耶克说: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与政府精心策划以使不同的人得到实质的平等,这两件事是相互冲突的。任何以直接分配“正义”为理想目标的政策,都会引起法治的毁灭。

    毋庸置疑,实行管制经济必然会导致极权主义。

    举一个例子,如果要实行经济控制,就得有一群专家指导,最后由一个总指挥拍板行使权力。这个总指挥如果认真执行,为了免受民主程序的掣肘,就得消灭民主程序。

    既然实行管制经济会走上独裁路线,那为什么还要实行管制经济呢?

    一是主张计划经济的人确信,如果计划仅仅限定于经济事务,是可以有政治自由的。他们认为只要放弃比较不重要的自由,如经济自由,就能换取更有价值更多的自由,如政治自由、思想自由等等。

    二是认为经济生活只是我们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一面。如果一个人能免于烦琐的物质生活,让一些专门的经济机构来打理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我们的心灵就能得解放,就能全身心的投入更崇高的目标。这种思想是一大害,正如前文所说的,我们是自己观念的俘虏。

    哈耶克认为这种思想观念是极为错误的。经济自由并非次要的方面,而是非常重要。希莱尔 .贝洛克说,“控制财富生产,就是对人类生活本身的控制。”

    在一般人中,并没有纯粹的经济目的,只有经济的因素。这些经济的因素,决定我们为什么目的而努力。如果我们选择为金钱努力,只是因为这些金钱能提供选择机会去享受我们努力的成果。(这一段话似乎是为拜金主义而辩护)

    正因为大部分人穷,所以有很多人会咒骂金钱,认为金钱的存在限制了我们的自由。这是一种典型的倒果为因,金钱是现代人自由的工具之一,金钱为穷人和富人大开自由选择之门。

    假如我们的报酬不再是金钱,而是其他如社会地位、荣誉、特权等等,这意味着我们失去了自由选择权。而给予报酬的人不仅决定报酬的的大小,还能选择报酬的方式,特权由此产生。例如,在苏联就是如此,当接受了这一套办法后,人就失去了独立性和尊严,只能依附于特苏联的这种经济管制通过生产和分配制度,决定了人们的消费,通过控制各种行业、职业的大门决定了人们的职业、人们生活的地点。甚至由于计划,人们被分门别类,多样性被忽略了。如此一来,人就成了工具。

    所以经济不自由,就等于我们追求的其他方面不自由,没有经济自由的政治自由是没有意义的;当然,经济自由意味着选择权,同时也意味着风险和责任。

    竞争与计划所代表的是两种制度,在这两种制度生活的人,哪种更为公平?哪种更为美好?哪种更为平等呢?

    生活在竞争制度下的人,谁能得到什么,至少是部分地靠他们的才能和进取心,部分地靠不可预测的机会所致,这种不可预测机会指的是运气、遗产等等因素。

    批评自由竞争的人认为竞争是“盲目”的。但这种“盲目”性,恰恰是正义的体现。竞争与正义一样,两者都不循私,两者对所有人都一样,无法预知对谁有利,对谁不利。赏罚并不依某人的工作是否有对他人有好处而定,而只依照一个人的能力和运气来定。

    在自由竞争的社会,虽然穷人受到的限制多,致富机会不如有遗产继承的富人多;相对的,获得的自由也多。例如吧,苏联的工程师不如美国的一个小工人自由。自由竞争制度建立在那些想致富的人身上,而不是权势之上。

    生活在计划制度下的人,每个人能获得什么,只能靠少数人的意愿。这样的结果是将“生活权利”完全交给政府。(这是“完全缴械”——殷海光语)

    我们不能忘记:私有制是自由最重要的保障,这不但是对有产者,而且对无产者也是一样。只有生产资料掌握在许多独立行动的人的手里,才没有人有控制我们的全权,我们才能够自己来决定自己要做的事情。

    如果所有的生产资料都落到一个人手里,不管它在名义上是属于整个社会的,还是属于独裁者的,谁行使这个管理权,谁就有全权控制我们。

    鲁迅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娜拉走后怎样》,文中就讲到,一个女人要独立,首先得是经济上的独立。没有经济上的独立,不是回来就是堕落。从中就能看出经济独立的重要性。

    也许有人说,可以让计划限定于经济,而非分配领域,就能实现社会正义理想。但计划有自我强化作用,各种事物的经济现象的相互依存,会使计划不可能停止在我们所希望的限度内。

    而且计划之下的不平等,要比自由之下的不平等难以忍受得多。正如哈耶克所说,谁替谁计划?谁指导并且支配谁?谁规定一般人的生活方式?谁应该负担什么责任?

    这两种制度下的社会,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 :一种是富人得势的社会,一种是得了势才能致富的社会。哪种更为美好,哪种更为公平,哪种更为平等,不言而喻。哈耶克说,失去了自由的平等,便是毫无价值的,奴隶与奴隶之间的平等。

    经济安全有两种,一种是有限度的安全,在市场制度下,通过政策制度,保障各人最低限度的收入安全。另一种是绝对的经济安全,在计划制度下,规定一个人所应享的特殊收入的安全。

    两种经济安全之中,有限度地经济安全是可以期望的正当目标,绝对的经济安全则是自由的最严重的威胁。

    前者是保障最低限制的收入,以防止发天灾人祸与大规模的失业等。后者则是保障特定收入,它试图保护特定人群,免受自由竞争而导致的收入减少。这是少数人的特权,对自由具有潜在的危险影响。

    以计划制度来代替自由市场制度,以保障绝对的经济,解决经济波动与失业的问题。看似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然而报酬的高低,全凭政府与领导的看法而定。没有了激励机制,导致大家都不愿意做事,能少干就少干,能不干就不干。

    既然这种保障机制无法鼓励人们改变职业或努力工作,当权者为了适应社会需要的变动,就只有通过命令来实现。其结果是只对领导负责,而不对工作负责。盈利或者风险都不关自己的事,只要将领导服侍好就行。

    在一个政府是唯一雇主的国家里,“不劳动者不得食”这个旧原则,已经被“不服从者就得死”这个新原则所代替。

    特权也就由此而产生。相应的,这个社会上有些人得到绝对保障,有些人得不到绝对保障。而得到绝对保障的人,就会给另外没得到保障的人,带来不安全感。

    并且,在追求绝对经济安全这种思想的熏陶之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喜欢安定的有薪水的位子而不喜欢企业的冒险,过于热衷于从政,以牺牲自由换取所谓的安全和特权。

    哈耶克说,“那些愿意放弃基本自由来换得少许暂时保障的人,既得不到自由,也不配得到保障。”

    在极权社会里,为什么坏人为何容易得势?

    在哈耶克的分析中,原因如下:

    1、劣币驱逐良币。一个极权社会的形成,必须借助于人性丑恶一面。在这样的社会里,坏人制服好人,性恶的人制服性善的人。比如,在当年的苏联社会,就是如此。

    2、思想观念的转变,认为极权主义是不可避免的。

    3、极权统治靠着对社会处处败坏与毁灭得以存续,比如,破坏当地习俗,破除家庭观念等等,因此肆无忌惮的人、横行霸道的人比较容易得势。

    4、在社会中,一个人数众多,组织严密,意识形态统一的团体,往往不是由社会中素质较高的人构成。而是由社会中比较差的人组成。

    其原因有三:

    一是各人的教育水准越高,其观点和品味就越独立,也就越不容易产生共同的价值观。而且价值标准相似的大多数,其道德水准也低。这样的群体,才便于独裁者掌握控制,以达到其政治目标。

    二是大多数人没有自己的坚定信念,容易被灌输其他观点。这种人的思想最易动摇,也容易激动。独裁者能利用这些弱点,稳固和提高自己的地位。

    三是手法圆熟的阴谋政客用人时不问贤愚。凡是忠诚的,都是朋友,贤而不忠者都是敌人。这些政客利用忌妒等各种大众心理,强调“我们”与“他们”间的鸿沟,划分“敌我”,以凝聚自己的团体,因此他们容易成功,这也是坏人容易得势的原因。例如,纳粹在德国当政时,排斥犹太人。

    5、集体主义流行的道德原则是,目的可以使手段正确。如此一来,我们可以只问目的,不择手段。如果我们的行为是“为全体谋福利”的,则天下没有什么事不可做。其结果,是对一切道德价值的否定,也是那些肆无忌惮为非作歹的人得以爬上高位的关键。

    社会中,许多坏事都是以“共同目标”的名义,以“革命”的名义,以“人民”的名义而施行的。

    6、在极权统治之下,许多坏事都是假较高目标之名而行的。存心干坏事,乃增进权力,爬上高位的必由之路。因道德良知而无法做这些事的人,将被屏弃于权力之门外。

    在极权主义国家,思想的国家化往往与工业的国有化并架齐驱的。

    一个政府要想让大家围着单一的目标体系服务,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思想国有化。也就是让每个人都赞同通过计划达成的那个目标。

    在极权社会,如果只强迫每个人努力工作,肯定是行不通的,唯有想办法将政府要达成的目标,变成也是个人自己的目标。人们才会心甘情愿的工作、甚至牺牲。

    极权政府的高度成功正是因为政府为人民规定信仰,人们就会认为这种信仰就是自己的信仰;政府希望人民脑子怎么想,人们就怎么想。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极权政府的宣传都将指向这个目标。达到这种目的最有效的技巧,就是仍然使用旧的字眼,但改变这些字眼的意义,让这些字变成新的理想。比如,“民主”、“自另外就是宣传辩证的过程,比如,为了未来的好,就得牺牲现在的好,为了更大的自由就得牺牲现在的自由。

    事实上,真正有独立思想能力的人少之又少。更多的是一群乌合之众,这些人依赖传统、权威、习惯或者其他的人。于是他们的思想内容和方向都在极权政府的摆布之下。少数独立思考者,只能保持缄默。

    哈克耶说,使思想获得生命的,是具有不同知识和不同见解的个人之间的互动。在一个统一的声音场中,思想是不会有生存的土壤的。哈耶克根本不相信一个没有个人思想自由的社会,其经济会是有效率的。他认为越是现代化生产,人的教育程度越高,就越要求有个人的创造自由和思想自由,也就越无法实行“舆论一致”和“统一思想”。

    自由社会的优越之处在于,由于人们能自由选择生活方式,则某一价值观导致全社会衰落或灭亡的悲剧的可能性就会极小。

    通往奴役之路基本上就解读到这儿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原书,虽然极为晦涩难读,只要肯下功夫,一定会有收获,也可以结合弗洛姆所著的《逃避自由》这本书来看,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最后大家可以思考几个问题:

    1、你赞同“在长远,我们是自己命运的主宰;在短期,我们就是自己所创造观念的俘虏”这句话的观点吗?

    2、你对自由的定义是什么?自由是否具有代价或风险?

    3、每个人都会做计划,也都喜欢做计划,那为什么会讨厌计划?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荐读]通往奴役之路:研究西方思想之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kjfh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