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学习的渴望,仔细想来应该是在东汽的最后两年,是参加全国QC发布会回来之后,见识了世界之大仿佛突然想起什么似的。
有人说社会就是一所大学,在这里也能学到很多东西。这话说得很对,跟学校不一样的是这所社会大学更需要自己去研究探讨,甚至不知道是不是对的。在社会大学里我们可以学到交流、流程处理,影响力等需要大量实践的知识,而在学校里学到的是系统的知识体系,认知的边界,以及最新的科学研究结果。16年来到成都,本来以为上班就上班嘛,也没太大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进,见识到了各种厉害的人,特别是还有很多年龄不大的小朋友,心里突然有一种急迫感。对于一个已经毕业5年的人,这时候的问题不是学不学,而是学什么……
那会儿想看书就到网上搜领域畅销书,不得不说还是挺有用的,可惜的是没有相关方面的基础学起来格外吃力…甚至不知道对不对,该不该用。在16年的下半年,经朋友推荐关注了罗辑思维,就觉得罗胖的每天60秒挺有意思的,但当时也没放在心上,只是当做一个有点儿意思的公众号。说起来还是幸运,无意之间看到了对宁向东老师专栏的推荐,一下子兴趣就来了,能得到来自清华大学的教授为我讲课是何等的荣幸,兴匆匆地下载了得到app,打开之后才发现已经有如此多的优秀内容了,差点儿就错过了。面对每一个专栏的免费课程一个都不放过,最终在那时候订阅了宁向东老师,薛兆丰老师,和刘润老师的专栏,那会儿真的是如痴如醉,除开睡觉平均每天会花4到5小时的时间去听课,而且从来不是只听一次,他们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看到了过去从未看到的世界。曾以为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没有什么东西是不知道,所欠缺的不过是深度,后来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不仅仅是不知道,更重要的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很多东西听得一头雾水,又觉得跟自己没多大关系,殊不知这些东西正是我们所欠缺的。关于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问题,我记得很多老师都有提到过,现代的社会需要跨界学习的能力,能够不断结合其他领域的知识对自己的专业进行补充。
2017年的一年里陆续又订阅了万维钢,吴军,王煜全,香帅的课,每天都在吸收着新的知识,不断扩充自己的认知边界,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进行着重学习,在线下课程里结识到了很多优秀的朋友,组织了一系列的线下交流活动可惜的是没有坚持下去,不过还好,建立的友情一直都在,保持着密切的交流,闲暇之余也会约着一起聚聚,讨论相互间的学习心得。
得到对我而言,是一个指引,让我知道了学习的方向。人生还是蛮辛运的,在最需要的时刻遇到最需要的东西,感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