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之三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之三

作者: 儒生闲谈 | 来源:发表于2024-06-10 16:17 被阅读0次

    曾国藩非常重视基于血缘的族亲关系,这个可以从他如何接济亲族上看出来。1843年他由翰林升至侍读(五品)后外放四川当差,1844年初他给老家寄回他当官后的第一笔巨款——白银1000两!关于这1000两的白银用途,当时曾家上下三代各用各的看法,我们且看曾国藩是如何处理的。

    先是,他给父亲写信说明自己的意思:“男前次信回,言付银千两至家,以六百两为家中完债及零用之费,以四百两为馈赠戚族之用”。

    没想到这1000两白银在曾家上下引起了不小的“风波”,曾国藩不得不向各个方面一一写家信来阐明自己的主张。

    他先给祖父写信:“孙所以汲汲馈赠者,盖有二故。一则我家气运太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为持盈保泰之道。旧债尽清,则好处太全,恐盈极生亏;留债不清,则好中不足,亦处乐之法也。二则各亲戚家皆贫而年老者,今不略为资助,则他日不知何如。自孙入都后,如彭满舅曾祖、彭王姑母、欧阳岳祖母,江通十舅,己死数人矣,再过数年,则意中所欲馈赠之人,正不保何若矣!家中之债,今虽不还,后尚可还;赠人之举,今若不为,后必悔之”。

    其实,对馈赠亲族之事反对最烈的是他几个弟弟,于是,他给诸弟写了一封长信,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说明自己用意,二是批评诸弟目光短浅和胸襟狭窄。

    他从六个方面来说明自己用意。一论舅家:“兄己亥年至外家,见大舅陶穴而居, 种菜而食,为恻然者久之。……兄念母舅皆己年高,饥寒之况可想,而十舅且死矣,及今不一援手,则大舅、五舅又能沾我辈之余润乎?……我弟我弟,以为可乎?”二论姐妹:“兰姊、蕙妹,家运皆舛,……同胞之爱,纵彼无觖缺,吾能不视如一家一身乎?”三论自己岳家:“欧阳沧溟先生夙债甚多,其家之苦况,又有非吾家可比者,故其丧母,不能稍隆厥礼。岳母送余时,亦涕泣而道……”。四论表亲:“丹阁叔与宝田表叔,昔与同砚席十年,岂意今日云泥隔绝至此,知其窘迫难堪之时,必有饮恨于实命之不犹者矣。丹阁叔戊戌年曾以八千贺我,贤弟谅其景况,岂易办八千者乎?……“五论亲族:“竟希公一项,当甲午年抽公项三十二千为贺礼,渠两房颇不悦。祖父曰‘待藩孙得官,第一件先复竟希公项。’此语言之己熟,特各堂叔不敢反唇相讥耳。同为竟希公之嗣,而菀枯悬殊若此,设造物者一旦移其菀于彼二房,而移其枯于我房,则无论六百,即六两亦安可得耶?“六论诸弟岳家:“六弟、九弟之岳家,皆寡妇孤儿,槁饿无策。我家不拯之,则孰拯之者?我家少八两,未必遂为债户逼取,渠得八两,则举室回春。贤弟试设身处地,而知其如救水火也。“以上六项皆是人性流露,想必其弟们读后定会体会为兄用情之深也。

    但曾国藩就是曾国藩,他看的更远,因此,他更从诸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出发,进行深入的阐述和有力的批评:

    “来书有‘区区千金’四字,其毋乃不知天之己厚于我兄弟乎?兄尝观《易》之道,察盈虚消息之理,而知人不可无缺陷也。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天有孤虚,地阙东南,未有常全而不缺者。《剥》也者,《复》之几也,君子以为可喜也。《夬》也者,《姤》之渐也,君子以为可危也。是故既吉矣,则由吝以趋于凶,既凶矣,则由悔以趋于吉。君子但知有悔耳。悔者,所以守缺而不敢求全也。小人则时时求全,全者既得,而吝与凶随之矣。众人常缺而一人常全,天道屈伸之故,岂若是不公乎?“这种站在哲学高度上的批评,对后世曾氏家族的长盛不衰,的确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曾国藩对诸弟的批评,从来都不是“大而空”式的,而是针对家庭现实,往往有更具体的要求:“今吾家椿萱重庆,兄弟无故, 京师无比美者,亦可谓之万全者矣。故兄但求缺陷,名所居曰‘求缺斋’,盖求缺于他事也求全于堂上,此则区区之至愿也。家中旧债不能悉清,堂上衣服不能多办,诸弟所需不能一给,亦求缺陷之义也……“

            虽然,曾国藩顾及亲族的根本仍是为了自己家族的长远利益和长远发展的,但利己的同时却能推已及人,这也是现代社会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如果人人在考虑自己的同时也考虑自己的亲族、同事,那么,我们这个社会就会更安定和谐。不是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曾国藩家书》有感之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koiq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