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橙子学院-30天专注橙长计划
#30天专注橙长#注会财管 day 13

#30天专注橙长#注会财管 day 13

作者: 晏云crack | 来源:发表于2016-09-17 23:12 被阅读24次

CH16作业成本计算

第一节作业成本法的概念与特点

一、作业成本法的含义

作业成本法是将间接成本和辅助费用更准确地分配到产品和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提示】在作业成本法下,直接成本可以直接计入有关产品,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并无差异,只是直接成本的范围比传统成本计算的要大,凡是易于追溯到产品的材料、人工和其他成本都可以直接归属于特定产品,尽量减少不准确的分配。不能追溯到产品的成本,则先追溯有关作业或分配到有关作业,计算作业成本,然后再将作业成本分配到有关产品。

二、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概念

作业:作业是指企业中特定组织(成本中心、部门或产品线)重复执行的任务或活动。

资源:资源是指作业耗费的人工、能源和实物资产(车床和厂房等)。

【提示】执行任何一项作业都需要耗费一定的资源。

成本动因: 1.含义:成本动因是指作业成本或产品成本的驱动因素

2.分类:

(1)资源成本动因是引起作业成本增加的驱动因素。依据资源成本动因可以将资源成本分配给各有关作业。

(2)作业成本动因是引起产品成本增加的驱动因素。依据作业成本动因可以将作业成本分配给各产品。

三、作业成本法的主要特点

1.两个阶段:间接成本的分配路径是:“资源→作业→产品”;

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下,间接成本的分配路径是:“资源→部门→产品”。

2.成本分配强调因果关系:成本分配主要使用追溯和动因分配,尽可能减少不准确的分摊,因此能够提供更加真实、准确的成本信息。

2.1成本追溯,是指把成本直接分配给相关的成本对象。

【提示】使用直接追溯方式得到的产品成本是最准确的。

2.2动因分配,是指根据成本动因将成本分配到各成本对象的过程。

【提示】动因分配虽然不像追溯那样准确,但只要因果关系建立恰当,成本分配的结果同样可以达到较高的准确程

2.3分摊,有些成本既不能追溯,也不能合理、方便地找到成本动因,只好使用产量作为分配基础,将其强制分摊给成本对象

3.成本分配使用众多不同层面的成本动因

图示:

第二节 作业成本的计算方法

一、作业成本系统的设计步骤

(一)作业的认定

作业认定需要对每项消耗资源的作业进行定义,识别每项作业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与其他作业的区别,以及每项作业与耗用资源的联系。

(二)作业成本库的设计

1.单位级作业成本库:是指每一单位产品至少要执行一次的作业。

追溯到每个单位产品上,即直接计入成本对象的成本计算单。

【提示】这种作业的成本与产量成比例变动。

【举例】主要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成本、机器成本和直接能源消耗

2.批次级作业成本库:同时服务于每批产品或许多产品的作业。

成本取决于批次,而不是每批中单位产品的数量。

【提示】这种作业的成本与产品批数成比例变动

【举例】生产前的机器调试、成批产品转移至下一工序的运输、成批采购和检验等。

3.产品级作业成本库:指服务于某种型号或样式产品的作业。

随产品品种数而变化,不随产量、批次数而变化

【举例】产品设计、产品生产工艺规程制定、工艺改造、产品更新等。

4.生产维持级作业成本库:指服务于整个工厂的作业,不依赖于产品的数量、批次和种类。

【举例】工厂保安、维修、行政管理、保险、财产税等。

图示

(三)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

资源成本借助于资源成本动因分配到各项作业。资源成本动因和作业成本之间一定要存在因果关系。

(四)作业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

单位作业成本=本期作业成本库归集总成本/作业量通过通用公式来把握,

【提示】作业量的计量单位即作业成本动因有三类:

1.业务动因:以执行的次数作为作业动因,精确度最差,但其执行成本最低

2.持续动因:执行一项作业所需的时间标准;精确度和成本居中

3.强度动因:特殊情况下,将作业执行中实际耗用的全部资源单独归集,并将该项单独归集的作业成本直接计入某一特定的产品。精确度最高,但其执行成本最昂贵

二、作业成本的计算方法

1.计算作业成本分配率原理同CH 14间接费分配

实际作业成本分配率=当期发生作业成本/当期实际作产出

2.某产品耗用的各项作业成本=该产品耗用的作业量×实际作业成本分配率

3.某产品当期发生总成本=当期投入该产品的直接成本+该产品当期耗用的各项作业成本合计

【提示】如同传统成本计算一样,作业成本分配时可以采用实际分配率或者预算分配率。

通过比较完全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1.完全成本法扭曲了产品成本。完全成本法按直接人工的200%分配全部制造费用,而不管这些费用的驱动因素是什么。作业成本法下,制造费用归集于三类(共4个)成本库,分别按不同成本动因分配,提高了合理性。

2.作业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都是对全部生产成本进行分配,不区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这与变动成本法不同。从长远来看,所有成本都是变动成本,都应当分配给产品。

3.完全成本法以直接人工作为间接费用的唯一分配率,夸大了高产量产品的单位成本

【扩展】按预算(正常)作业成本分配率分配作业成本的计算步骤及公式:

(1)确定预算(或正常)作业成本分配率=预计作业成本/预计(正常)作业产出

(2)按预算(正常)作业成本分配率分配作业成本

某产品已分配作业成本=预算(正常)分配率×该产品实际耗用的作业量

(3)计算当期投入的总成本

某产品当期发生总成本=该产品当期发生的实际直接成本+该产品已分配作业成本

(4)计算、结转作业成本差异

作业成本差异=当期实际作业成本-已分配的作业成本

(5)会计期末进行作业成本差异调整

①发生的差异可以直接结转本期营业成本

②发生的差异也可以计算作业成本差异分配率并据此分配给各个产品对象

【提示】通常按照预算作业成本比例进行分配。

三、作业成本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一)作业成本法优点

1.可以获得更准确的产品和产品线成本:减少了传统成本信息对于决策的误导。一方面作业成本法扩大了追溯到个别产品的成本比例,减少了成本分配对于产品成本的扭曲;另一方面采用多种成本动因作为间接成本的分配基础,使得分配基础与被分配成本的相关性得到改善。

2.有助于改进成本控制:提供了了解产品作业过程的途径,使管理人员知道成本是如何发生的。从成本动因上改进成本控制,包括改进产品设计和生产流程等,可以消除非增值作业、提高增值作业的效率,有助于持续降低成本和不断消除浪费。

3.为战略管理提供信息支持

战略管理需要相应的信息支持。例如价值链分析需要识别供应作业、生产作业和分销作业,并且识别每项作业的成本驱动因素,以及各项作业之间的关系。作业成本法与价值链分析概念一致,可以为其提供信息支持。再例如,成本领先战略是公司竞争战略的选择之一,实现成本领先战略,除了规模经济之外,需要有低成本完成作业的资源和技能。

(二)作业成本法的局限性

1.开发和维护费用较高:成本动因的数量较大,开发和维护费用越高。

2.作业成本法不符合对外财务报告的需要:为了使对外财务报表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

需要重新调整成本数据。这种调整不仅工作量大,而且技术难度大,有可能出现混乱。

3.确定成本动因比较困难

4.不利于管理控制:作业成本系统的成本库与企业的组织结构不一致,不利于提供管理控制的信息。

(三)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条件

1.从成本结构看,这些公司的制造费用在产品成本中占有较大比重。

2.从产品品种看,这些公司的产品多样性程度高,包括产品产量的多样性,规模的多样性,原材料的多样性和产品组装的多样性。

3.从外部环境看,这些公司面临的竞争激烈。

4.从公司规模看,这些公司的规模比较大。

,:�_�V�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30天专注橙长#注会财管 day 1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kuwe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