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未歇

作者: 九问三声 | 来源:发表于2018-06-28 21:19 被阅读181次

    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竞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于是乎,沈复提笔字落,便有了《浮生六记》。

    一、情之所钟

    沈三白虽是一位画家,但生活却不乏人间百味。东坡有云:“事如春梦了无痕”,如若不以笔墨相记,怕是“未免有辜彼苍之厚”。

    而沾满墨汁的第一笔,则温柔的勾出一句“天之厚我可谓至矣”。而陈芸是苍天对他最丰厚的恩赐。

    即便成婚数年之后,二人依旧恩爱不疑。拜月老画像而期许来生。若分别数日便是风声竹院月上蕉窗,对景怀人之际便梦魂颠倒。

    古文的简笔勾勒,太过惊心。一句“余幼聘金沙于氏,八岁而夭;娶陈氏。”就注定了沈复和陈芸两人一辈子的纠葛。

    陈芸生而颖慧,才思隽秀。她甚至易女为男,陪沈复同赴庙会,共游沧浪。自古以来,才女有,同情达理者有,一往情深者也有,但是往往这几条是不相容的,冲突的。偏偏在芸娘身上,这几种特质浑然一体的融合到了一起,毫无违和感。古语有云“贫贱夫妻百事哀”,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里,两个人很多时候都是苦心经营才能维持生活,按理说应该冷漠、心灰、忙碌,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清暖温柔,甚至风流倜傥,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芸娘,正是因为有了芸娘,沈复的生活堪称多姿多彩。所以林语堂先生的评价,实在恰如其分。

    “布衣饭食,可乐终身,不必做远游计也。”

    如此可爱的芸娘,三白又怎能舍下远游呢?

    三白曾叹,能有陈芸为妻,“是上苍的厚待,更要以笔墨相留,且莫负彼苍之厚”。

    二、不知梦醒何时耳

    该是怎样的情深伉俪,才惹得苍天嫉妒至此。狠将风月亲手折煞,铺以满面风霜。

    至嘉庆葵亥三月三十日,三白与芸举案齐眉二十三年有余。

    芸道:“人生百年,终归一死。”而后长辞于人世。

    “当是时,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寸心欲碎。绵绵此恨,曷其有极!”,短短二十七字,却是三白声嘶力竭的哭诉。而后回煞之期,与芸魂魄相通,情深入痴。

    一年后,其父沈稼夫撒手人寰。两年后,其子逢森又离世。

    三、陶然乐志

    人到中年,忽然丧妻,然后丧父,继而丧子。要怎样才能解脱?

    《养生记道》说:“静念解脱之法,行将辞家远去,求赤松子于世外。”照此意,沈复应当是求仙问道去了。

    这其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杂剧《邯郸道醒悟黄粱梦》––书生吕洞宾于赶考途中入睡,梦中功成名就,却因受贿卖阵,于是被发配边关,家破人亡。一梦醒来,吕洞宾毅然出家,于是成仙得道。

    这故事流传的很广。大约到了一定年岁,经历了生老病死,便都想要寻求解脱之法。

    在养生记道来说,那就是避世求仙吧。

    这种说法尽管有点愤世嫉俗,但终究还是从人世的无穷痛苦中寻求生的希望。

    也有人说《养生记道》是伪作,并非清人沈复所著,而是,诞生于民国。其实东北已失,上海已经历淞沪抗战,日军对华北,虎视眈眈。

    在那个时候,和沈复一样,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文人应该不在少数。

    如此想来,这故事大概确实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兴许还能在战乱中为他们燃起一丝求生的希望。

    四、浮生若梦

    沈复此书,书名源自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译者周公度评价道:“李白行文有暗夜气,月光气,灯盏璀璨,又花枝招展,有一种秉烛夜游的急切。而沈复之文,有着落花流水的时光散漫,庭园梦境的从容静寂,与布衣蔬食的晨光之美。”

    沈复的文章,全文都有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即使困苦,即使心血被毁、即使遭遇小人陷害,也从未怨天尤人。惟有妻子去世、儿子早夭时有几句愤激之语。正因为他这责己甚至严却又如浮云漫卷的文风,使得文中记叙的春花秋月显得弥足珍贵。

    作者颠沛流离的一生中不难想象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与坎坷艰辛,而其留给后世的文字却是如此亲切热烈又朴实无华,其情真,其意切。尤其是在卷一《闺房记乐》中作者所述与其妻陈芸多年的感情,确确实实实实在在的演绎了何为“耳鬓厮磨,举案齐眉”。读者无不感叹其伉俪情深,至死不复,于蹉跎现世中闪耀的情爱光点,至今仍光芒万丈。

    国学大师陈寅恪曾高度评价说:“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盖闺房燕昵之情意,家庭迷盐之琐屑,大抵不列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此后来沈三白《浮生六记》之《闺房记乐》,所以为例外创作。”可见,作者不仅跳脱封建礼法的束缚,又极富创造力地将题材与真情串联成缀,独抒性灵。

    后续卷籍,仍一以贯之地秉承作者清新率真的笔触,笔者料想这与作者的故土——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诚然,其文其风虽有来自文字的共性,然究其根本,在文字深处仍不免折射出作者本真的修为之道,而这恰恰深受故乡风土的浸染,亦是其独特性之所在。

    纵观全书,感悟出的生活自身并未高于生活,而是在现实中欣赏生活的美好,又懂得珍视其残缺。笔者想,这大概才是沈三白浓墨重彩地为后世留下的精神力量,故有“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五、乱世之所以成诗

    沈三白的一生都浓缩在这一本《浮生六记》之中。他回忆童年时期夏蚊成雷,吹烟拟鹤舞;他与芸娘至死不渝的爱;亲人相继去世后他对于人生坎坷的感叹;他将心思放空于人世之外,身处于乱世却能乘物游心。

    乱世之所以成诗

    是因为它与爱情一样

    遮遮掩掩,轰轰烈烈

    正如他们俩的情愫

    所以,当我们误认为

    蝶衣起于梨园

    吴衣歌于瓦砾

    甘棠色赤于枝头时

    乱世

    也就悄无声息的

    露出它该有的样子

    乱世之所以成诗

    是因为它与爱情一样

    遮遮掩掩,轰轰烈烈

    所以当战火取代灯火

    狼烟取代炊烟

    连星光

    都被无垠的暮色吞噬的时候

    有些情愫

    或许正在破土萌芽

    而当我们误认为

    蝶衣起于钟鼓

    吴衣歌于瓦砾

    甘棠色赤于枝头时

    乱世

    也就悄无声息的露出

    它该有的样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浮生未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kwn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