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动避开嫌疑,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嫌疑,是指容易被误解的言行、细节。如果不避开嫌疑,就会被误解,被说三道四,而自己则百口莫辩,觉得受了委屈或冤枉。
本章中强调的“避嫌远疑”与《正道章》中提到的人中之杰“见嫌而不苟免”并不冲突。后者强调的是,在攸关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上,要不怕被人猜忌而勇于担当,正如林则徐所说的那样:“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前者则意在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和麻烦,以免阻碍今后的发展。后者从大局考虑,前者则从实处出发,两者只是出发点不同,而目的却是统一的,都是为了能够有所成就。,可谓一阴一阳、一大一小、一虚一实。
“祸患常积于忽微”。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累积,很多情况并不是由原则性问题引起的,往往在一次讨论、争辩、聚会等待人接物的小处上。比如一个不正确的表达方式、一次不经意的冷落,甚至一个被人误解的眼神,都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为今后的发展埋下祸患的根源。
心要明于知微。曹植有诗《君子行》云:“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所以,凡谋大事者,必须要从人与人之间的小事着眼,从生活中的细节着手,了解什么行为是别人所厌恶的,明白什么行为可能导致别人对你的怀疑,然后尽量避免这类行为的发生,以保证自己处于良好健康的环境下工作生活。
有时候无论自己多么言行周到,都免不了被误解,都有可能被“找茬”,那么就坦然接受吧,世界上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理解你的。如果经过反省发现自己错了,就勇于认错,主动消除误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