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里仁篇】第20章: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老师首先给我们讲了什么是父之道。父之道就是父亲的做法,先人的规矩。古人父母去世,孝子当守丧三年。三年当中,孝子哀戚思慕,很悲哀,心里很难过,因为父母不在了,自己没有机会再去行孝,非常地遗憾,又很思慕自己的父母,这三年当中都是处于哀思的状态,没有心思想别的事情,所以就不能改变原来父亲的做法,这就是孝。
学到这里,我有一个疑问:父亲的做法如果有不合理的地方,那怎么办呢?老师说:“事父母几谏”你要去劝他,要是劝了不听,还要做到“敬而不违,劳而不怨”。这时我想起【弟子规】里曾经讲过: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原来对父母的劝谏不但要讲方法,更要有一个敬心在里边啊。
老师给我们讲了舜的故事。“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舜到了五十岁还在思慕父母,所以孟子称舜是孝顺的最大榜样,听到这里,很感恩圣贤给我们做出了榜样,让我向圣贤学习。
有同学提出,为什么是三年呢?不是一年,或者五年?老师引用在《论语·阳货篇》里边,宰我和孔子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宰我说:“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在这里孔子讲了守孝三年的理由。因为在我们0-3岁那个年龄,必须由父母亲亲自照顾到3岁。小孩子三岁以后才能够离开父母的怀抱,否则一离开父母的怀抱就有性命的危险。所以,对父母守孝之所以是三年,指的是这样的三年,父母那种心心念念保护孩子的生命,全副心力在孩子身上这个三年。作为儿女,在父母过世后,守孝三年,就是反哺,就是在偿还父母曾经为自己的付出。再从中去感念父母的恩德,思忆父母。孔子三年之丧的重点,就是指放在内心的那种仁德之心。但是不是说思亲只有三年,三年以后就不思念父母了,三年只是一个概数。老师给我们讲了舜的故事。“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舜到了五十岁还在思慕父母,所以孟子称舜是孝顺的最大榜样。听了老师的讲解,我才恍然大悟。很感恩圣贤给我们做出了榜样,让我向圣贤学习。
老师给我们讲了在孔老夫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就以父礼事之,守孝三年,然后相绝而去。特别是子贡,独自结庐而居,为老师前后守孝六年,听了让我非常感动。古人有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也要对我的老师常常念恩。
非常感恩老师今天的讲解,让我对父母升起感恩之心。我的父母现在还健在,我要好好对他们尽孝,让他们颐养天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