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丘
父亲出身田园,微薄的家业支撑着七个姊妹兄弟的衣食住行,吱吱呀呀仿若快散了架般不堪重负。性格坚毅的父亲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便携母亲下海经商,几十年的奋斗,置下了颇为殷厚的家业。想来大抵是唯心主义的双亲的熏陶,才会有了唯心主义的我。
懵懂时期的父亲总是忙,忙于生计而顾不上我和兄姐的学业。通常的沟通和交流都是以棍棒为媒介的,严厉的形象在幼小的心灵里开始根深蒂固,成长了的我们总感觉与父亲之间的交流有一丝隔阂。
说来惭愧,读书迄今已有一十八个寒暑,写过的文字也如当空繁星聊不胜数,或写春花,或赋秋月,或是无痛呻吟,手上的那支笔却怎么也无法在父母双亲身上着过色彩,想来也实在是不应该。猛然回头,才看见微霜早已爬上了父母的鬓角,皱纹也在双亲的额头上耀武扬威地宣示主权,当年天塌也岿然不动的身躯渐渐佝偻,不惑之年的父母而今在岁月的模糊下逐渐变成了精神矍铄的老人,方才意识到,父母真的老了。
记忆中工作之前父亲总是唠唠叨叨的,不知愁的我总是不愿听也听不进去父亲的说教,而今尝尽愁滋味,那些话语如同晨钟暮鼓,在经历过的岁月中,熠熠生辉。
与诸君共鉴。
“凡事往坏处想,向好处努力;
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备好压舱石,稳坐钓鱼台。”
兴许是父亲早年的经历,在做任何决定之前的父亲总会思忖良久。做出决定后便会一往无前。耳濡目染之下,忧患意识便随了我整个的成长过程。
活在当下的我们总是有着形形色色的毛病,最突出的大概便是选择恐惧症和拖延症了。在父亲看来,选择恐惧症是自我放纵所造成的,而拖延症则是畏惧的表现。
①由于平常的不加思考,拍脑门做出的决定,最直接的后果便是让自己失去了培养忧患意识和考量得失利弊的思考机制。上学时不计后果地通宵网游,一时兴起地旷工泡吧……积腋成裘,“小事”的“不假思索”终酿成了大事的手足无措,看不到目标和承受不起失败后果的你终日心怀忐忑,惴惴难安,总是在质疑自己的能力,行为随着坚持和放弃的博弈而左右摇摆,最终没有完成目标,这就是拖延症。
向最好处努力方向很明确,但是前行的路不一定是好走的,很多时候会遇到磕磕绊绊,风险与挑战是随时都可以有的,它不会按平时的套路出牌,稳坐钓鱼台的前提是有足够分量的“压舱石”,要做好心理准备,必须有一身的硬功夫。
“努力了就不要后悔,也不要害怕,对得起人就行,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幼时父亲总是忙,没太多的空闲时间教育看管我们的学习,青少年的自制力总是不高的,对于学习成果的要求规格之高总是让我们觉得“令人发指”,严厉的教育在我考量失败代价的天平上加上了重重的附加砝码,很多时候丧失了拼一把的勇气。
近来放弃了工作和调剂的院校,选择重头来过,在与父亲沟通时,父亲极其支持“这个家但凡我在,但凡你尽了最大的努力,即使考不上,也没人可以说三道四”
本生有一句名言“人生最大的快乐不在于占有什么,而在于追求什么的过程。”人生本就是一个产房往坟墓缓步前进的过程,结果在我们呱呱坠地那一刻便已经注定,倘若结果那么重要,那生存的意义又在哪里?
“追名逐利”本就是人之常情,而名利就是过程之中的收获,最终也会随着人的真正死亡而烟消云散(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寻梦环游记》)所以我们的本能追求的不过是一个过程罢了。做了充足的准备,经了长期的努力,即便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也能收获心中当然那一份踏实和恬静。
“搞清楚你的内心需要什么,努力去得到它,不要在意他人的看法,也不要对自己产生质疑”
一辆马车缓慢地走在人生的路上,我问马,你觉得自己自在么?“自在啊,我想往哪走就往哪走”“那你为什么刚才要往左拐呢?”“因为我感觉右边的脸僵了啊”。不过是因为乘客让马车夫往左转了方向而已。
一匹马,一辆马车,一个车夫和一名乘客,这幅图代表着我们的人生。马车的构造和质量,代表我们的命,有些人命好,含着金汤匙出生,驾着六轮大车,或是聪明能干,或是美貌迷人。有些人命不佳,驾着两个轮子的小车要混一生,出生穷困,生不逢时,才智平庸,其貌不扬。而这路程,就是我们的运,有时康庄大道,有时羊肠小径,而所谓命好不怕运来磨,马车大的时候,走险坡也不觉得摇晃。
父亲向来总是反对我看电视剧的,但是唯独对我看《康熙王朝》不反对。“要学康熙在面对事情的时候,即使再不被别人所理解,也会一往无前。学会康熙的为人处事之道和利用困境磨砺自己的精神”
自入学启蒙,我们便知道,要读书,要学习,要有文化,这些可以给我们带来不菲的收入,殷实的生活,可以让我们觉得感觉快乐和满足;通过读书达到更高的平台,遇见那个更契合的拼图,补齐人生的缺憾……
正是自己内心的潜意识想要的满足,被爱和快乐,通过鼓实的荷包,富足的生活(表意识),进行读书的操作(行为)来达到的,追根溯源,终究是我们的内心决定了我们的行为。
父亲说:“我这一辈子从来不为别人的言语动摇自己的信念,因为他们不明白我每一步前进的意义,也从不对自己产生质疑,因为我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么。”
我们总是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身份认同,而忽略了自己潜意识里那个我的需求;总是因为别人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导致了自我认同的偏差,输给了自己,越是最“亲密”的人,往往体现的效果越明显。
所以,找到一个随着日出月落,云起云灭,岁月流转,环境变迁都可以满足自己内心需求的方法吧,给自己多一点信任和理解,放开他人对你的身份认同,也未尝不是对真正关心你的人的一种报答。
“不看人待我,只看人待人;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
这大概是我从父亲身上学会的甄别君子与小人,学会换位思考和宽容最基本的准则了。
一天,柏拉图对老师苏格拉底说:“东格拉底这人很不怎能么样!”“这话怎讲?”“他老实挑剔你的学问,而且不喜欢你的扁鼻子。”苏格拉底笑了笑,缓缓地说:“可我倒觉得此人很不错。”柏拉图说:“你怎么这样认为呢?”“他对母亲很孝顺,每天都照顾得非常周到;他对老师也十分尊重,从没有过不恭的行为;他对朋友很真诚,常常当面指出别人的缺点,帮助改正;他对孩子很友善,经常和他们一起做游戏;他对穷人富于同情和怜悯,有一次,我亲眼见他搜出身上最后的一块钱丢进乞丐的破帽子里。。。。。。”
“但是,他对你不尊重啊!”柏拉图说。
“孩子,问题就在这里,”苏格拉底站起身来,慈爱地抚摸着柏拉图的肩头说:“一个人如果站在自己的立场来看人,常常会把人看错所以,我看人,从来不看他对我如何,而是看他对别如何。”
“如果很好奇你的女朋友未来会以怎样的一个方式对待你,那就留意她的母亲对父亲的态度就好了;如果想知道你的男朋友会怎样对待你,那就观察他父亲对于母亲的方式。两性关系的形成是在家庭启蒙的。”父亲说:“孩子与人相处的方式,对待问题和分歧的态度,处理困难的方法,最深层次的东西和不由自主的细节,就是父母价值观的体现”
父亲一直认为,孩提时期父母对他人的相处方式,会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懵懂无知的年纪,未来的我们如何去看待,应对周围人和事,选择怎样的相处模式,已经有了一个父母双亲赋予的基础。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西尔维娅·克莱尔
聆听完父亲的教诲,九零后的我们已经整理好了自己的行囊,准备踏上未知通往幸福的道路。而今父亲早已失却了曾经的峥嵘岁月,将满心的期许和未讲出的道理偷偷地塞进了内心深处,拍拍我们的肩膀,不言不语。行走了许久之后,蓦然回首,父亲矍铄的眼神,一直照亮着归途。
我叫缘辙,一个一直在寻找丢在过去的笔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