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在工作或者生活中缺乏条理,逻辑不清,不能完全理解对方的问题,也不会深入的研究问题的真正含义,做起事情来就会避重就轻,造成我们做许多的无用功。着手解决问题前,先判断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是否足以匹配对方真正的诉求。
1、公式思维
可以倒逼你自己更客观更周到的考虑所处的环境,定期给自己在各项指标上的表现进行打分,可以让我们更冷静更中立的面对自己。而且可以锻炼抽象化思维,提升总结、提炼、归纳规律的思维能力。
2. “先人后事”思维
可以从他们的权力或者说地位的重要性,以及他们和这件事的关系的紧密度,这两个角度来考察。把我们所能够想到的利益相关者按照各自的条件和特征归类,放入到表格的四个格子当中,根据他们在重要性和相关性上表现出来的不同的特点,来分析我们手头上有的资源可以如何倾斜。当我们在界定问题的时候,如果就事论事看不清楚,那么我们可以来看人,从与这件事有关的人的角度出发,找到问题的根本。
3、反证思维
我们在界定问题的时候,如果一件事儿正面思考没有任何头绪,不知道该不该做该怎么做;那么反过来,如果我不去做这件事会怎么样?利弊分别如何?如果有弊端,我要怎么做这件事才能防止弊端的发生?
如果不做这件事,会受到怎样的损失的时候,往往会比思考“如果做了会有怎样的收益”的时候,表现的更敏感,能想象到的答案也会更具象。
此外由于我们在界定问题阶段,就已经做过了悲观的预期和计划,这就为后面大脑愉快乐观地执行留下了充分的余地
4、“为什么”思维
问自己,也问问对方为什么要这么做,目的是什么,背后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发现,可能一不小心就错把手段当成了目的。
多问几个为什么最好能够问到说觉得自己的惯常认知被突破了,有一种意识冲破牢笼突然被点醒的那种感觉,这样才能够从问题的现象层面真正触及本质层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