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着三月明朗的暖阳,花费13个多小时,连听带看终于含泪读完了由厚夫撰写的《路遥传》。
在路遥短暂的一生中,伴随他的更多的是苦难。在苦难面前,他没有停止思考。他像战士似的用无与伦比的勇气和毅力迎接挑战。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他用宽大的胸襟接纳着生活中所有的不幸。
为了活命和完成心中对知识的向往,他在记事起被父亲无奈过继给大伯。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埋下对苦难的理解。
在那个艰苦岁月,不是你学习好就能顺利完成学业的。在那个精神异常富足,物质却极度贫乏的年代。他的求学之路,异常艰难。小学毕业后,因为生活太过艰难,小小的路遥面临失学的危机。还好,在好心人的帮忙下,他才勉强上了初中。正当他为考上大学而沾沾自喜时,文革的浪潮冲灭他的上学梦。血气方刚的少年很快被红卫兵革命的激情点燃。他的才情也被释放出来,成为革命中的领军人物。
十年文革,不但让中国的经济崩溃,也让中国的精神文化出现断层。十年葬送了多少有志青年们的求知梦啊。在无休止的革命斗争中,有思想有头脑的中国青年开始审视中国的命运走向。也在不断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他们开始停下手中的刀枪,对人生重新规划,为正义呐喊。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虽然促进了城乡文化的大融合和交流,也催生了很多阶级矛盾的产生。面对生命中不可避免的洪流,有能力掌握自己人生航向的舵手,毫不犹豫的努力力缆狂澜为自己的人生增光添色。
当白雪公主和农村穷小子的浪漫故事真实的发生在路遥身上时。周围的人们并不看好这对热恋中的知识青年。他们的结合违背了世俗观念很强的人们对“门当户对”的理解。是啊!那个年代催生了多少这样的故事发生。
书中对路遥创作《人生》和《平凡的世界》着墨众多。因为这两部作品在当时和直到今天都影响巨大。特别是创作《平凡的世界》的过程,让人敬佩之情溢于言表。他为完成这部作品所做的准备工作更是让人吃惊。他对150多部中外名著的研读和查阅1975――1985年之间的新闻报刊的过程。三年的准备,三年的伏案写作。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每一部分的写作都耗尽了作者的心血。我没想到一个作家在创作一部伟大作品时要经历如此巨大的精神折磨。没有这样全身心投入,没有这样如痴如醉的创作是写不出感人至深的伟大作品的。
书中多个细节的描写让我泪如雨下。特别是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在与病魔斗争的过程中,他对生的渴望和他未完成的“第三阶段”的创作,我想每一位读者都会热泪盈眶的。
当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被评选为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时,他竟然要借钱去北京领奖。这对一位辛勤创作的文人是多么大的讽刺呀?中国文人身上有很多让我感动的品质。他们对精神生活的无追求,对物质生活的无奈,让他们变得更为圣洁。想起学校一位很有智慧的老师对她的女儿说的一句话:“用艺术滋养精神生活,用技术吃饱饭”。她的女儿很有画画天赋,曾经有老师劝她的女儿考中央美院。这位老师就对她的女儿说了这句话。纵观中外文人画家,在创作的人生之路上都是很艰难的。很多是在生前默默无闻,死后才能享有殊荣。
路遥生命的过完陨落,诚然与他长期伏案创作不无关系,但也与错乱的生活习惯和性格有关。他的《早晨从中午开始》的随笔就是他生活习惯的见证。他的生活习惯也催生了家庭裂痕,这更加剧了他精神的痛苦。
对于写作之人,勤奋努力是必不可少的基础,但写作的天赋和悟性才是走向卓越的毕竟条件。路遥在创作过程中总能将他人的建议迅速领悟并融化成自己的创作血液。
纵观路遥短暂的一生,他是在苦难中成长起来的。对于苦难的经历,他深刻的经历并透彻的领悟。他从一个黄土高原的“草根”一路奋斗成了文坛大师。他短暂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他用手中的笔为后人留下了多么珍贵的精神财富。他在被病魔困扰的日子里也马不停蹄的工作着。
读完这部传记,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对路遥,对他的《平凡的世界》,对那个苦难的年代有了更深的了解。
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才可能成就某种事业。正是这种精神才成就了永垂不朽的路遥。终于写完了,它可能不好,但是完成了。只要能完成是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