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购买路遥的《人生》,刚收到书,忍不住打开看,我正看得入迷,七月龄女儿醒了,我随手把书放一边。很多次都这样,看得投入时又被打断。差不多一个星期时间,昨天我把它看完了,感慨颇多。
在我看来,这本书主要讲:国家鼓励自由恋爱前期,一个城镇的青年男女追求爱情的故事,折射出当时社会落后,腐败。
主人公高加林,一个有梦想,敢拼搏的热血青年。他之所以没有很明显的,农村人的特征。我觉得是因为,他的父亲40岁才有他,他是家里的独苗。老两口非常宠爱这个来之不易的儿子,不让他干农活,拼命供他读书,只希望他以后不要像爹妈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做一辈子农民。
黄亚萍说过,高加林不像她想象中的农村人。我想这是高加林不用干活,又有文化的原因。他不会干农活,自然也不喜欢做农民。所以高加林不甘心在农民阶层,他非常渴望跳出农民阶层,他认为自己不是下地干苦力的人,他和村里不识字的青年不一样,他比那些人强,比那些人有见识、有文化、有理想。他不想和这些人一样,他要去实现他的梦想。
本质上,高加林内心看不起农村人,他或许觉得农村人是低贱的。他去卖馍路上,碰见同学亚萍和克南,克南无意中说到农村,说食品方面有什么需要帮助可以找他时,高加林的自尊心在作祟,说风凉话。
他是个有才华无处施展的人,得一份教师的工作,被有权的人顶替,不甘心又无能为力。要是高加林生活在21世纪的今天,他绝对是一个成功人士。
在他人生至暗时期,不得已做他讨厌的农民。是刘巧珍热烈的爱情,温暖着他,治愈着他。
可后来,他走后门到城镇工作生活了,为了和读书时仰慕的女同学王亚萍在一起,也为了更好的前途,放弃了现女友刘巧珍。看起来很渣,说他是渣男,似乎又不完全是,因为是巧珍主动创造机会,表白,追求他的,这么热烈的爱,换谁都难招架的住。而且最先他并没有爱上巧珍。
也可以说,如果不是因为他教师的职位被撤下来,就没有后面他和巧珍的爱情故事,也就不会抛弃巧珍,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导致他做出这样的选择的。
他是一个有梦想,有志向的青年,而且非常渴望跳出农民阶层。这对于他后来放弃巧珍,是意料之中的事。他不喜欢做农民,怎么可能放弃他的前途,去和不识字的女子巧珍在一起。在他心里,他的梦想排第一,也就是跳出草根阶级远比爱情更重要。他对伴侣的要求也跟着工作环境而改变,在农村,巧珍几乎是符合他另一半的要求的,那样的环境,他不敢想黄亚萍,也没资格想。可是当他到城镇工作,看到黄亚萍,他对另一半有更高的要求。希望是有文化,有见识,有共同话题的黄亚萍。也因此,他的心开始动摇了,直到黄亚萍主动的追求他,还给他带一个光明的前途——到大城市发展,他下定决心放弃巧珍。
以他对跳出阶层的渴望,对权利的追求,他不可能抵挡得了黄亚萍的诱惑,这也是他最后悲惨下场的主要原因。
他渴望成功,渴望摆脱农民的烙印。他得到过一次走后门的甜头,还渴望再一次飞跃。最后,应了那句话:爬得越高跌得越重。
在城镇工作时,如果他满足于现状,好好做好本职工作,一步一步提升,升职是指日可待的事。可是他没有认清自己的路,没看清现实。他走后门,能力强,遭人嫉妒,还那么高调。
最后,可以说他的24岁前的职业生涯如一场梦,梦醒后还是原来的样子。不过他的血气方刚,有志向,有梦想,是年轻人该有的品质。
他的两段感情,从他婚姻幸福的角度看,他和谁在一起,他都不会太幸福。如果他和巧珍在一起,巧珍像他爹妈一样惯着他,依着他,日常习惯倒是舒坦。可他和巧珍说不上话,没有共同话题,没精神方面的倾诉,他是不会觉得幸福的。如果他和黄亚萍在一起,他也不会幸福,黄亚萍娇生惯养,大小姐僵脾气,他们约会中,做什么事都听得黄亚萍的,亚萍根本不问他的意见。可以看出,他内心并不开心,他还是有点大男子主义,希望亚萍像巧珍一样,多多听他的。
可以说高加林渴望的对象,要像巧珍一样温柔体贴,绝对服从,又要像亚萍一样有文化,有见识,有共同语言的。而这本身就是矛盾的,巧珍不可能有亚萍的文化,而亚萍也不可能像巧珍一样温柔体贴,善解人意。
城镇的工作被撤职后,他回来农村时,村民们上来和他说的暖心话,德顺爷的安慰。他才清楚地认识农村人,感受到村民们的温暖,热心,宽容。此刻,他或许感觉得到作为农村人的自豪了吧?
我想,这本书之所以叫《人生》,是想告诉我们:人生不过是一场梦。高加林想跳出农民阶层,最终如梦一样醒来了;刘巧珍和高加林的爱情,在巧珍心里也如梦一般;而黄亚萍和高加林恋爱也像做梦,梦醒了。
人生总归是有遗憾的,总是有很多不如人愿的事,如德顺爷爷为了心爱的女子一辈子没有娶妻;刘巧珍没有和高加林没走到最后;高加林没和黄亚萍也没能终成眷属。
可人生是梦又怎么样呢?也不必沮丧,就像德顺爷爷说的,人活着都是有意义的。他爱过,也痛苦过,两只手劳动过,栽过树,修过路……这就是活着的意义。
我想,人的经历,人的感受,组成酸甜苦辣的,丰富的人生体验,这,就是人生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