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1、炼字
从前说莫扎特作曲,是老天捉着他的手在写,说他作曲的速度比人家抄谱还快,版面干净,几乎没有涂改痕迹。
而苏轼作文,也往往有这样的风度。当然他也有斟字酌句的时候,更多是先有腹稿,然后一挥而就。他的画风是这样的: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可知也。”
他的炼字功夫,是这样的:他写病鹤,有一句七言,先给六个字:“三尺长胫瘦躯”。大家猜不出他会如何写,他徐徐展示全句:“三尺长胫阁瘦躯”,一个“搁”字,病鹤俨然纸上。
2、短板
苏轼也有不自信的地方:下棋、喝酒、唱曲。
大家津津乐道的“公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即是因为怕自己写的词不好唱,在翰林院问精通音律者所得的解颐妙语。
《苏东坡新传》中对他的词“不协音律”给了两个解释,我觉得很有道理:
一是晁无咎说的,“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缚不住者”,旧形式装不下新内容,苏轼的题材内容已经完全突破了旧窠臼。
二是他远谪岭外,心情十分沉重,非引吭高歌无法尽吐胸中的块垒,这是新酒要溢出旧瓶的原因。
3、百字
文章要写得短而完整,以百字为例,苏轼有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含标点99字,可作范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准确
读到书法、绘画两节。
苏轼写字饱满,墨汁浓黑,被黄庭坚讥为“石压蛤蟆”,绘画是他首倡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将“文人画”一派发扬光大。
盖当时作画都是匠人,不读书,苏轼从王维作品中找到自己的美感归宿,不禁顶礼膜拜。而“诗即是画”一说,最早见于公元前罗马批评家贺拉斯《诗艺》。但文人画讲究神似,鄙视形似,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而贺拉斯之后上千年,欧洲画还是讲究形似,直到被照相术逼得改道。还是东西方审美和哲学的不同所致。
虽不求形似,但要求准确。
有个故事说大家围观当朝大画家龙眠的作品,画中六七人在赌博,骰子在盆中旋转,已经停下来的五枚都是六,第六枚正在转,有一个人趴在盆边开口大叫,其余人都凝神注视。画家选择了这个富有悬念的瞬间,众人神情惟妙惟肖。
东坡从外面来,看大家众口一词叫好,他瞟一眼,悠悠地说:龙眠老师,什么时候学的闽语啊?众人不解,东坡说:四方语音,说“六”都是闭口,只有闽语是开口。画中这人喊的显然是“六”,看他开口,当然是说闽语啦。
龙眠并不懂闽语,闻言只能“闭口”了。
从前看欧洲教廷画,也有能从画中人口型看出唱的是哪首赞美诗的。
主张“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齐白石也曾批评张大千的《绿柳鸣蝉图》,画上一只蝉卧在柳枝上,头向下,尾朝上,振翅欲飞,齐说:蝉在柳枝上,头永远是朝上的,绝不会朝下。
中国的“文人画”,是个好话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