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金融投资

作者: 用户编号999999 | 来源:发表于2020-02-18 00:00 被阅读0次

    一、古代的“金融”关系起源

            春秋时期礼乐崩坏,君不君臣不臣,国家不稳定,战乱四起,社会秩序不稳定,不尊礼法。儿杀父(楚成王,赵武灵王),父杀儿(除去王室,易牙杀子烹饪讨好齐桓公),臣弑君(齐桓公之死)等等。

            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崩塌,尊师重道成为难点。(涉及到跨期承诺那么信任就是核心)

          如何让社会恢复秩序,形成一个健康的稳定的社会环境?

            儒家学派出现了,孔子提出了“正名”和“仁”。各司其职,根据名分固定社会等级秩序。每个人根据他特定的名分履行职责,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旦一个人的地位和义务关系固定了,则社会会减少很大一部分的动乱。

    二、“养儿防老”的金融体系

            养儿防老是中国人的社会体系,但是如何确保儿子在父母老了之后一定会奉养呢?万一前期投入过多,儿子“拒绝履行”这项义务呢?万一儿子觉得你在他小时候没有善待他,而弃养双亲呢?

            这个就是“超前付费”,我先养孩子,然后我老了孩子养我。这个就是“投资”。而保证“投资有结果,就得用某些东西来约束”。古代的人用多生孩子来规避风险,也用“道德规范”来限制对方行为,还有一家之长具有绝对的约束权,年纪越大辈分越高具有绝对的说话权和财产分配权。

            孔子提出了“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为辅佐“正名”即名分等级秩序能运行。也是用来降低人与人之间跨期交易的违约概率。后面经过各个朝代的逐步完善,不奉养父母则不孝,不孝的这个成本在古代相当大。

    三、“养儿防老”关系可靠的手段

            为了“养儿防老”的最终的实行,在社会上有道德约束,在国家层面朝廷还设置了各种刑法以及“贞节牌坊”。

          这里不是为贞节牌坊洗白,而是在那个男权社会,如果女性出轨或者改嫁则有可能会怀孕生子。我为什么要养这个孩子,是因为这个孩子是我的孩子,不是别人的。我们之间是有血缘关系且不可变的很牢靠的的一种关系。如果你不是我的孩子,那么你不赡养我的几率会增高。

          “血亲是孝道等各种名分和义务唯一的界定”

                                                2020年2月17日23点59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代的金融投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lhwf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