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游戏的确像伊恩·博格斯特所说,像游戏这样的习惯养成类产品,是21世纪的烟草。
但他并非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人如何运用他,将其最为调节人疲劳或缓解压力的有效时间内的一种方式未尝不可。
这其中就在于一个人的意志力的问题,要学会自我克制,或许他也会成为生活的一种情调,但我要是自己没有很强的意志力,就不要接触大型游戏和容易上瘾的,可以玩益智类小游戏。
史上最严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防沉迷规定”自8月30日出台以来,已施行近两月。
从“每款游戏每日最多玩3小时”到“所有游戏每周只能玩3小时”,新规的落实情况如何?
刚玩王者荣耀的时候因为菜,被骂小学生。现在大家都不骂我小学生了,改让我进厂了。
所以,沉迷现象改变了吗,我感觉防沉迷系统是国家在争取和挽救中间阶层的孩子。
什么叫中间阶层的孩子?
对待电子游戏的态度上,孩子大概可以分为四大类:一、极不喜欢玩;二、可玩可不玩但选择不玩;三、可玩可不玩但选择玩;四、极喜欢玩。
防沉迷系统对第一类和第四类孩子基本不起作用。第一类孩子的兴趣点不在电子游戏上,无论你出不出防沉迷,我连电子游戏都不玩,跟我有关系?第四类孩子则正好相反,无论你出什么样的防沉迷,我都有办法绕过去,你能防住我?
恰巧这两类在孩子中占比都不高。
真正占绝大多数的孩子,对待电子游戏的态度都是,可玩可不玩。但可玩可不玩中,选择玩和选择不玩毕竟还是不一样的。国家出台政策,恰恰是让可玩可不玩的孩子,尽可能归类于选择不玩的那一群体。
争取大多数,才是防沉迷的本意,就如同国家提高香烟税也是为了劝退青少年吸烟人群,用更高的经济成本迫使无经济能力的未成年人不抽烟
身为80后,小时候为了在电子游戏厅打电游,每次挨打都是因为这个原因列。
因为每次下雨滴伞都丢在电子游戏室不记得拿了,其实在电子游戏室都有那种年纪稍微大一点的,欺负人,专门抢游戏币,每次抢一个。
记得小时候,每次挨打都是我父亲拿一根尺问我哪个手玩了,妹妹滴,每次我都是伸出左手,打个10几下,老爸再问,一个手可以玩游戏吗!自己又伸出右手挨打。
每次都这样,哈哈,不过打完过不了多久,又继续玩,真滴是斗智斗勇啊,哈哈。
后来买了个任天堂滴游戏li就可以在家里玩了,玩魂斗罗,找上老爸一起玩,哈哈,既然打不过他就吧他拖下水。
现在滴小孩都是玩手机,平板,我侄儿子现在才8岁,眼睛就是近视了,带眼镜,只要一有机会就去拿手机玩,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
我孩子他们学校昨天刚刚体检视力正常,5.1。
孩子被窝刷抖音只有两次,被罚之后,再也不敢了,听完广播自己拿手机给妈妈。
因为我说了,第三次发现,拿奶奶揍我的裁缝尺子揍她一顿+所有玩具没收送人。
孩子后来说我太狠了,我说,这算狠了?你爷爷管教我的方式,你想尝试吗?
这事说白了还是家长的问题,不要什么事都怪政策国家。有些人连狗都管不好,怎么指望管好孩子。
如果不设置青少年玩游戏阻碍,那一个人可以带动一群人玩!
国家、游戏商出政策了,再管不住就是家庭父母了,你不付出责任,就不要怪游戏了。
从现在开始,为了孩子,我也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