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这几年特别喜欢出版日本人写的书,比如经常能够看到大前研一的书,一本一本的出版,每本大多是薄薄的,就讲清楚一个主题。还有一种类别就是那些致用类的书籍,比如麦肯锡的思考术,基本上都是日本人写的;还有一些关于断舍离的书,关于读书技巧的书等等,日本人好像就喜欢研究这些东西。
这些书大概有三个特点,一是废话特别多,来来回回就是那几个意思,他们就弄成了一本书;二是实用性很强,大抵都是作者自己多年实践的心得,读者读完上手很快,就能产生立马的效果;三是读起来很快,不费脑。
所以,对于这样的书,可以读,但不宜细读,大概一本一个小时之内读完就可以了,然后得到两三条可以在自己生活工作中运用的建议,试着去做,看看效果,如果适合自己不妨坚持下去。如果一本书能够让你养成一个习惯的话,那也是蛮值的。这也是我读这类书的建议。
比如今天介绍的这本《思考的整理术》。
作者外山滋古比就是一神人,他在阅读这个主题已经写了十几本小书了,每一本都是一个很细的主题,就像一个硕士论文似的。
这本小书有几条建议我绝对特别实用。
想得到老师的绝技,要靠偷学。学习是一件自觉的事情,主观色彩非常浓,光靠人灌输,是很难学到真本领的,所以古代的教育者们基本上不会主动教绝活,太主动的话,学生也不在乎;如果你真想学,总是可以找到方式学到的。
“serendipity”的意外发现。在十八世纪的英国,流传着“锡兰三王子”的传说,传说锡兰有三个王子,总是爱丢东西,所以经常四处寻找。可是,每次他们找不到想找的东西,却会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以该传说为基础,英国作家、政治家沃尔波尔创造出了一个新词“意外发现”(serendipity),这个词由锡兰(今斯里兰卡)的旧称Serendib或Serendip演变而来,原来指具有锡兰王子的能力之意。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被广泛用于称呼那些偏离研究目的而意外得来的研究成果。如果你有一些问题暂时解决不了,不如先放在一边,而去做一些跟这个问题关系不大的事情,说不定你会有“serendipity”。
收集所有资料,一口气读完。不要读每本书都记笔记,甚至做读书卡片,这样非常浪费时间,而且大多是记的笔记都是用不上的。好的方式是,先收集与题目相关的参考书,把若干不堆到桌子上,然后一本一本读下去,阅读期间不要做如何其他事,一直到读完为止。中间最多做一点备忘,贴个标签,但是不要做笔记,也不要做卡片。第一本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需要花费时间的,所以最好从正统的、权威的书籍开始读起,如果读到第三本,仍出现与前两本中重复的内容,那么这些内容一般就是常识或定论;如果出现和前面不一样的,那么就是众说纷纭的说法。当我们围绕同一个问题阅读大量资料时,越是后面就越会发现有许多东西不必详读也能明白了。因此,也许第一本书花了三天才读完,而后面十本书用不了几天就可以一口气读完,效率似乎出乎意料的高。
大脑里的知识需要整理。记得多不代表学得好,似乎我们会认为学习好就是记得多。这样的教育一般把大脑当成了一个仓库,不断往里面堆积知识。但是大脑能够比电脑存储的东西更多吗?所以大脑必须做一些电脑做不到的事情,比如生产一些新产品。而做到这点,首先不要往大脑里胡乱放东西,什么知识都往里放,你没办法集中精力做最有效率的事情,所以需要经常清理你的大脑;其次,要把大脑里的东西有序排放整齐,等我们需要的时候知道去哪里取。
动笔写也是一种整理。永远孜孜不倦读书的人,书读的阅读知识就增加的越快,材料也积累的愈多,由此带来的整理工作也会越棘手。很多人害怕用“写”的方式做整理,一直不动笔,约到后面越拖延,美其名曰等到还没想清楚。我的建议是,不如先写写看吧。不要一开始就期望能写出了不起的大作来,放下心理负担,一旦开始写,可能思路自然就会浮现出来,而且越写脑子里的想法可能就会变得越清晰。
不知道这几条建议对你是否有帮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