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1班互动区
《教育心理学》学习6-3

《教育心理学》学习6-3

作者: 长空云淡 | 来源:发表于2022-07-08 05:57 被阅读0次

    6.1.3关于道德行为的研究

    道德行为的产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其中既包括外显的行为,也包括行为形成的内部过程。在20世纪80年代,Rest曾提出道德行为过程的“四成分模型”,即道德敏感性、道德判断、道德决策和道德品性,用以分析道德行为产生过程的构成因素。其中道德敏感性指对道德情境含意的领悟和解释能力,道德品性表现为一种道德行为的实施技能。Rest认为道德行为发生的每一个成分中都包含着认知和情绪的复杂交互作用。

    公平行为是一种被研究得较多的道德行为。皮亚杰曾指出,儿童对平等概念的掌握表现出由简单的“等量分配”到复杂的“按贡献分配”的发展趋势,并且直到6岁,甚至8-10岁也没有掌握具体的规则。然而新近研究发现,即便是三四岁儿童也能依据个人的贡献进行代币的分配。不管是外显的还是内隐的测量均揭示3岁的儿童能察觉不公平的分配,并对其作出消极的回应,不过直到5岁,儿童才能对公平展开言语的讨论。研究也探讨了9—17岁个体在经济决策情境下的分配行为,发现年幼被试倾向于对自己的分配行为给出一些简单的理由,而年长被试能就分配的变动进行更复杂的归因。无论行动者背后的意图如何,有60%以上的9岁儿童都会拒绝不公平分配,而12-18岁个体会考虑到对方的公平意图,在对方并非有意的情况下接受不公平分配。

    那么,哪些因素与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行为的产生相关联呢?近端的因素,如道德情绪和道德判断均影响儿童的道德行为。研究发现,即便是对于非常年幼的4岁儿童,同情也可以显著预测其分享行为的产生。青少年道德判断的成熟水平与亲社会行为的数量和频率有关。远端的因素,如家庭和文化环境亦能显著预测亲社会行为。那些具有温暖、敏感型的教养方式的父母,其孩子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生活在暴力环境且有很多叛逆之交的青少年,更容易产生反社会行为,但道德或者非道德归因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纵向研究更能推论因果关系。对1273名6岁儿童历时一年的追踪研究发现,初测的同情能显著预测一年后的亲社会行为,尤其当儿童呈现较低的道德动机时。有研究者对西班牙青少年从10岁开始展开了连续三年的纵向研究,发现父母教养风格、亲社会推理能够显著预测亲社会行为,反过来亲社会行为亦能预测父母教养方式以及个体的亲社会性。

    此外,许多研究发现道德自我或道德认同在道德行为的发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4岁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的自我重要性能直接预测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并通过道德情绪期望——以个体预期故事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情绪体验来衡量——间接预测反社会行为。那些能更好地内化父母规则的儿童展现出更高的社会化水平,其中,母亲教导的规则通过儿童的道德自我影响其后的社会能力。道德认同在10—18岁青少年的宗教承诺和人际关系(攻击和移情)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育心理学》学习6-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lmmb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