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ESEC in NJU呆了一年半之后,出去做一次海外志愿者,似乎是一个自然的选择。到一个陌生的国家,看看这个世界是怎么样,圆自己一个少年的梦想吧。
而我选择了黎巴嫩,SDG#5——性别平等议题的项目,既想去感受中东,那里独特的文化和国际关系,那里人们的想法,也希望能在一个不同的环境下观察性别平等和女权主义的可能。
这里,不是你想象里的样子
在你的想象里,黎巴嫩是一个怎样的国家?是战乱、难民,还是穆斯林?
想象中黎巴嫩的女性权利又如何?是藏在黑色长袍下、面目模糊,还是饱受欺凌、无力反抗?
这可能是很多人的印象,包括我,一开始也没有搞清楚黎巴嫩究竟是不是伊斯兰国家,还会以为这里的女权状况非常糟糕。我对黎巴嫩的了解,仅限于它在中东战争中的角色和难民危机中发挥的作用而已。因此从我下飞机的时候开始,我就发现,黎巴嫩并非我想象中的那个样子。

关于战乱,这里并不处于冲突的中心,也非恐怖袭击多发地,整体而言较为稳定。上一次规模较大的恐袭已经在一年多之前。为了维护安全,随处可见荷枪实弹的军人和警察站岗、巡逻,而我在贝鲁特期间,就在我住的地方数百米之外,安全部门成功阻止了一次自杀式炸弹袭击。
关于宗教,虽然地处中东,但黎巴嫩并非很多人想象中的伊斯兰国家,而是教派林立,尽管以伊斯兰教为主,却有接近20个教派在此,还包括许多少数派。虽然在历史上因为宗教而引发过战争,但当下各派之间也能和平共处,维持着力量的平衡,至少,贝鲁特市中心并立的清真寺和教堂就是明证。
关于女性地位,我的第一印象是,非常的自由。她们可以上学、工作,可以开车、喝酒,似乎与其他地方没有什么区别。信仰伊斯兰教的女孩也不一定要戴着头巾,而是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自己的宗教信仰。例如我的EP buddy,她属于伊斯兰教什叶派,戴着头巾,而project的manager,则是逊尼派,且没有戴头巾。而我,也是在黎巴嫩第一次去了能跳舞的酒吧,自然里面也有很多黎巴嫩女孩儿。真正的问题藏得更深,在话语权上,在法律地位上,还在人们的意识里。
所以,黎巴嫩,并非想象中的那个样子。那么,它会给我带来什么呢?

RAWE,我们在行动
我参加的项目叫做Project RAWE,代表Raising Awareness for Women Empowerment。所以,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想办法在黎巴嫩,一个文化多元、教派林立,人们的意见差异巨大、甚至有激烈冲突的国家,去推广关于女性权利的观点,提升人们的性别平等意识。
首先,作为外国人,我们先要理解黎巴嫩是怎么样的,黎巴嫩女性在经历什么,而关于性别平等,黎巴嫩人又在进行什么努力?所以有很多黎巴嫩当地致力于女权的NGO向我们介绍他们致力于解决的问题和他们的工作,我们也拜访过许多NGO。而他们关注的范围之广超过了我的预期,包括健康、教育、家庭暴力、工作机会、社会企业、领导力和技能等等。他们作出了非凡的努力,以致于某位NGO负责人对我说“如果黎巴嫩的公民社会不努力,黎巴嫩早就完了。”
例如著名的KAFA,他们除了给受到暴力其害的女性提供一般社工的帮助以外,还会提供庇护所和法律援助。在黎巴嫩的家庭暴力法出台后,他们参与到对执法力量的培训中。他们甚至还直接推动法律改革,废除了刑法中强奸者只要娶了受害女性后不受刑罚的条文。他们的力量,令我印象深刻。

然后,我们会根据从NGOl了解到的东西,设计问卷进行采访,比如第一周我们就进行了关于女权认知状况的街头采访,也会由NGO带领我们进行调研,比如说我们在另一个NGO的带领下进行了关于性别暴力的调研,了解这里的人们对于女权议题的看法。

接着,因为是Raising Awareness,我们就要把看到的东西传播出去,所以我们写文章、做视频、在社交媒体上进行media campaign去推广我们的主页。总之,就是要发出我们的声音,并且尽可能让更多的人听到。

此外,我们还进行了一些特别访谈,这些也都成了文章和视频的素材。包括到北部城市的黎波里、南部城市赛达的两次拜访,对著名女权作家Joumana Haddad的访谈,对黎巴嫩现政府中唯一一位女性部长Dr. Inaya Ezzeddine的访谈等。每一次访谈都让我接触到新鲜的观点。

最后还有我们的final event,整个团队的演讲,讲述在黎巴嫩六周的经历和体会。总体而言,这是一个致力于为女权发声的项目。我们就像一群调查记者,来了解这里的女权现状,发出我们的声音,提醒人们:问题在这里。

冰山一角折射的黎巴嫩印象
在黎巴嫩这六周,有许多的小故事、小瞬间值得分享。它们虽然看起来很小,带给我的印象却极深。

在的黎波里拜访当地NGO,Sanabel Al-Nour时,我们在贫民区跟这位接受NGO物质援助的老妇人进行交流。她认为在自己家里两性是平等的,女性比过去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能和丈夫平等地商议。如今这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可是在我们看来稀松平常的事情,她却认为男性在spoil女性。虽然这仅是能表达自己的意见而已,离平权还差很远,但她心目中的“平等”可能只是另一种面目的男权思想而已。
而她的女儿,20岁出头,七年级辍学,16岁结婚,做过一段时间的美发师。但在订婚之后她的丈夫让她辞掉了工作,因为必须听从丈夫。她自己很希望能回到学校完成教育,但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感到满意,还认为自己没有必要工作,也不会奢望男女平等地位和话语权。而老妇人的儿媳则说家庭就是她的“工作”。
环顾四周,她们成长、生活在贫困和男权思想盛行的环境下。也许是因为这样的现实,她们没有意识到女性的可能性,或者教育和发展的权利。教育与工作,不仅是“有没有必要”的问题,而是人权与自我实现的问题,是摆脱贫困与不平等的问题。但我又能当场指责什么呢,我只能把我听到的东西记下来而已。这是黎巴嫩女权意识的冰山一角,却折射出许多人受侵害而不自知、安于现状的心态。

在另一个保守的居民区有这个NGO的课后辅导中心,在这里我们碰到了一个女孩,她13岁。我们问大家的梦想的时候,很多孩子都说老师、医生,只有她一言不发。后来我们的埃及小姐姐(只有她会阿语)对我们说,她曾经梦想过要做工程师,但现在已经订婚,未来都已经决定好——辍学、结婚、儿女、不会有工作。所以她已经不能去谈论梦想。而在另一个班,还有一个女孩,也是一言不发,直到我们离开的时候,才低声地说“我想变得和你们一样”。
必须承认,自己真的是足够幸运。她们是否知道医生、老师这样的梦想意味着什么,是否知道自己的梦想很可能没有机会实现。不是每个人都有一样的能力,但都有未知的潜能,只得一个平等的机会,能去接受教育、从事职业、选择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受困于早婚。女性发展的权利何等重要,但这里的现状却令人悲观。

在南部城市赛达,我们采访了一位真主党成员,他是一名大学老师,也管理着一所宗教学校。某种程度上,他代表着来自宗教保守人士的观点。
在采访过程中,我感觉到他逻辑的自洽与严密。例如为什么他会反对出台统一的、现代化的民法,而要坚持使用十多种宗教法分别处理家庭事务,尽管这在我们看来造成了不平等。他认为,这与传统、与身份认同、与这个国家确立的民主原则有关。他们珍视伊斯兰教的传统,珍视穆斯林的身份,而且宪法民主原则允许每个教派保留用宗教法管理家庭事务的权利,也是对个人宗教信仰自由的尊重。除此之外,他们的法律也在不断地修改、进步,以适应现代女权思想的要求。哪怕在我们看来这样的选择是拒绝进步,但是却有严密的逻辑为前提。
又联想到中文网络和社交媒体上许多攻击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的观点,声称穆斯林无知、落后,伊斯兰教宣扬暴力、等同于恐怖主义,进而渲染出敌对的态度。但事实情况确实如此吗?我们是真的研究过伊斯兰教的教义、观察过穆斯林的生活,还是仅仅道听途说,形成了扁平的印象?在黎巴嫩,依据各教派法律,女性穆斯林可以离婚,但天主教徒却不可以。多少黎巴嫩人过着自由的生活,享受着现代文明的一切。
所以,所谓落后、无知、暴力以及恐怖主义,到底是宗教决定,还是另有原因(政治上的、经济发展上的)?
不否认这里发展水平比较低,也不否认人们思想观念的保守成分,但我们发表在网络上的那些成见和敌意,是否合理呢?

在黎巴嫩去了不少著名景点,但我最印象深刻的一次出行却并非任何景点,而是到黎以边境的一瞥。这里曾经可能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边境,如今显得安静、和平,同时也隔绝、警觉。
进入这一带需要经过各种检查站,边境铁丝网带可能有上千米宽,边境墙上的涂鸦有祈愿和平的、有抗击以色列的、还有抗击巴勒斯坦的,维和部队的车辆在不断巡逻,而阿迈勒运动、真主党的旗帜也飘扬在边境。黎巴嫩与以色列依然处于敌对关系中,但人们的观点,正如墙上的涂鸦一样,各有不同。
边境混战的年代已经过去,警觉的和平降临在此。只能希望战端不起吧。
点亮一种改变
有人问我,作为一个外国学生,做一个六周的项目,能对当地达到什么样的改变呢?你们做的事情看起来都很虚无缥缈,能有什么效果呢?
必须承认,这样的怀疑有其道理,但我想引用前面提到的女权作家Joumana Haddad在访谈中对我们说的一段话。

我们做的事情是用文字去挑战这里的人的想法,不是非要他们马上认同或者马上行动,而是要逼他们意识到:这里有问题。
这种意识,会在他们心中留下一个问号,让他们去想,这样合理吗?我能否为这个问题做些什么?慢慢地,也许人们能改变自己的想法,会参与到平权进程中来,我觉得Raising Awareness的目的就在于此。
就像我在调研过程中,我不仅仅是获取人们的想法而已。在做性别暴力调研的收回,每当我们问道,你觉得你能为消除性别暴力做什么,很多人可能很少去考虑这种问题,一开始都没什么想法。然后我就会对他们说,也许你不知道你能做什么,也许你有很多自己的事情要忙,但是你总可以做一点积极的努力,你身边有很多意见不同的人,也许你可以跟他们交流,去影响他们,有很多NGO在努力,也许你可以参与宣传的活动。但关键是,先踏出第一步,哪怕一点努力都是有价值的。
我确实面临过质疑,在街头调研的时候有人冲我说“你了解我们国家的情况吗?你是否知道这些东西适合我们?你不过是在引入某些你认同的西方理念罢了。”但其实不完全是这样,我们做得更多的还是发现问题,引发讨论。真正的问题,很可能还是由黎巴嫩人来解决,也许有人看到我们做的事情,会改变自己的想法,去行动和改变,那么,这个社会就在进步。

希望我们做过的事情,能让黎巴嫩的人们向前一步。
也希望这篇文章,能改变你对黎巴嫩、或者中东的一点看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