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
《摔跤吧,爸爸!》热评背后的心理

《摔跤吧,爸爸!》热评背后的心理

作者: 何池荫 | 来源:发表于2017-05-19 17:51 被阅读0次
    《摔跤吧,爸爸!》热评背后的心理

    《摔跤吧,爸爸!》是近日热映又颇受好评的一部印度电影,主演更是这些年在印度电影中最得人心的阿尔米·汗,《三傻大闹宝来坞》、《来自星星的你》、《额滴个神啊!》部部都是口碑人气双丰收的佳作。

    这部电影的情节其实很套路:全国摔跤冠军的爸爸因种种原因未能参加世界级比赛,退役后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命运弄人,接连生了四个孩子都是女孩。一次偶然的机会,爸爸发现女儿也是有摔跤天分的,于是不顾众人的反对与讥讽,开始训练女儿们摔跤。女儿们自然是从抱怨反抗,到理解爸爸而自觉努力,终于得到全国冠军。之后女儿开始看不起爸爸,追求自己的技术,那必然受到打击发现还是爸爸最厉害,最后双方一起突破困难创造奇迹,夺得了世界冠军。

    基本上一般人在看个开头的时候就能把后续情节和结尾猜个八九不离十。为什么这么套路的一部电影在中国上映不足十天,就引发了热烈的讨论?我觉得这种热烈,才是值得分析的。

    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投射”,是指一个人把自己心里的内容和感受放到客观世界中,如同投影仪一般,让某个人某种物某件事反映出自己内心的感觉。从这个角度来讲,电影是引导所有的观众完成了一次投射。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一部非常励志的电影!看着女孩们挥洒着汗水,通过艰苦的训练,最终创造奇迹站在世界的领奖台上,太振奋人心了!这是非常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感受,想收获就必然要艰辛的付出,大多数人内心都有一种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成功的渴望。然而现实总是残酷,辛苦的付出未必换得来同等的成就,这部电影让每个历经艰辛却充满希望的人在内心体验了一回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成功感受,站在领奖台上接受掌声的就是那个一直努力的自己(也可能是自己的孩子)。这种充分满足内心需要的电影必然得好评。

    这部电影引发的声音并不单一。

    有人说,这就是一部歌颂父爱的电影啊!看看爸爸尽管表面严厉,但内心却充满了对女儿的爱与温柔,他尽己所能,为女儿们打开了一片新的人生天地,好感动!

    有人说,这其实是一部女权主义影片!就该让那些看不起女人的直男癌们都来看看,谁说女子不如男!看着女儿们把那些男摔跤选手按倒在地的时候,真是痛快!

    有人说,这完全就是一部三观不正的教育毒鸡汤!把自己人生无法实现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生不出儿子就折腾女儿,独裁、专政!歌颂这部电影的人都还活在上个世纪吗?出离愤怒了!

    任何情绪都是有意义的。为什么兴奋,为什么感动,为什么痛快,为什么愤怒?进一步觉察可能会发现,影片中人物的某段经历跟你相似,又或者他的感受你也曾体会过,关注自己的观影感受比关注影片内容本身更有价值,这从来都是深入了解自己的好机会。

    比如被父爱感动的人,大多与父亲有亲厚的感情,儿时也许被严格管教,但因现在的生活状态,加之可能也为人父母,深深理解了父亲当年严厉背后的爱,或感恩、或后悔。

    比如看到女权主义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女性,她们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受到过重男轻女的性别歧视,内心深处非常压抑,但现实中并不服输,从不认为自己比男人差。

    再比如那些被影片中虎爸的强硬教育方式引发愤怒的人,多是从小被奉行不打不成材的父母各种强迫教育长大的,也许现今的生活又有诸多不满。现在提倡的教育理念强调要尊重孩子,不要用自己的人生绑架孩子,让孩子自由选择,这种理念成为他们拯救重蹈自己覆辙的可怜孩子、攻击他们罪魁祸首父母的有利武器。

    当然也有很多觉得虎爸的成功振奋人心的人,多是不断纠结于传统教育方式和当今教育理念之间的父母,他们一方面觉得应该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一方面又焦虑放养的孩子如何在如今这个功利的社会立足,这部影片女儿们最后的成功无疑又给了他们的摇摆一个巨大的推动力。

    《摔跤吧,爸爸!》热评背后的心理

    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影片的每个角色都可以觉察到不同的自己,无论影片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你看到的终究只是你自己。有情绪反应的时候如果从电影情节中抽离出来,看看自己的人生,也许会发现以前从未发现的自己。

    而看见,是疗愈的开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摔跤吧,爸爸!》热评背后的心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loy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