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提到两个名词“合理化”与“逆向合理化”。
合理化:简单来说就是替自己的行为作出合理的解释,让自己的行为与周围的环境更协调。
逆向合理化:就是替别人对他们的行为作出合理的解释,也就是俗话说的“给台阶下”,更为世俗些就是“优雅的拍马屁”。
请记住,只要行为发生,就一定伴随着合理化与逆向合理化。
认知协调也即合理化,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在我们身边总会存在着这样的人,上课的时候老师请同学上台唱歌,小红大大方方赢得大家喝彩,小明扭扭捏捏被半推半就扔到台上低着头红着脸显得很慌张。难道就像某些文章说的《人和人的差距有时候比人和狗的差距都大》吗?
用合理化很容易解释,小红一开始在大家面前展示的形象就是积极勇敢,为了维护这种形象,所以她觉得上台唱歌是很合理的。而小明呢,一直是老实文静的形象,而上台唱歌这件事与自己的形象有种违和感,心里一百句MMP,也不敢讲。
那么问题来了,小红和小明最开始的人设是如何形成,并巩固加深的呢。这涉及到,“你是如何将第一印象展示给别人”以及“别人为我们贴怎样的标签”。这两方面我们下期展开来说。
合理化可以广泛用来解释,领导性格工作中与工作外截然相反,销售员十分热情可能在生活中是朋友口中内向的人,班长十分积极但私下可能是个很孤独的人... ...合理化表明,我们的行为总是在为我们的形象负责。
逆向合理化在某种程度上是情商高的表现,表明我们能察觉到对方的感受,并帮助对方合理化克服目前的困境。
emmmm,暂时没有生动案例。
其实还是有的了
有次坐在麦当劳外面蹭座位,有个小伙子神神秘秘靠近我旁边的大叔,小伙子刚开口,大叔打了个哈欠把脸转到另一边了。我看在眼里,心里满是尴尬,因为小伙子也就18岁上下(后来问出来的),站在那里,我说了句“你这是在卖什么,我瞧瞧”。然后小伙子走过来,我招呼他坐下,他对我小声说了句“哥,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我也做过销售嘛,都懂的”。虽然我到最后也没买他的产品,叫优洁士(喷一下再揉揉污渍就消失)东东。哈哈
其实有时候我们总会遇到那样一种人,见面一次之后感觉特别舒服。相逢恨晚引以为知己,细思恐极来讲,是对方完全掌握了聊天的节奏,从只言片语中,通过逆向合理化(其实只是顺着你的意思说)从你口中套出信息,而“说”会提高我们的脑兴奋度,降低防备心。慢慢的你自己说完了,而你对对方完全不了解。
真正的高手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你的认知,改变你的行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