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长的时间没有更新公众号了,同时也有很长的时间不发朋友圈了。之所以很长时间不写公众号或者是发朋友圈,仅仅因为坚持不下去。
很多人能够理解无法坚持的去更公众号,毕竟写几千字的文章还是蛮烧脑的事,但是不能理解无法坚持的发朋友圈。但在我看来,更新公众号和发朋友圈都是同样的事,你总在设法的让别人听到你的声音——当有一天,你突然失去了想让别人知道你正在想什么或者正在做什么的热情,你便会发现坚持去发朋友圈也是件挺累人的事。
我一直觉得通过朋友圈的点赞或者评论去维持这一份朋友关系是不太靠谱的事情,本来不是同一圈子的两个人,硬生生的被朋友圈扯进同一个圈子,只会让人觉得滑稽。
有一天你突然没了发朋友圈的热情,于是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你微信里上几百个好友都不再知道任何关于你的消息,你悄悄的从他们的朋友列表中消失了,不带走一片云彩。过了很长的时间,你发现自己似乎被人遗忘了,于是又发条最新的动态,你那众多的微信好友突然发现你还活着,于是纷纷的点个赞,证明自己一直都在关注着你。
不过这篇文章并不是要讲述“二十一世纪中基于朋友圈的朋友关系”的,所以关于朋友圈的朋友这一话题也就此打住,我们回到主题:有一天,你会突然丧失想让别人知道你正在想什么或者做什么的热情。
什么时候我们不在急于在社交网络中让别人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了呢?或许是当我们开始真正独立的时候。真正的独立,并不是仅仅指自己能养活自己了,还包括思想与精神的独立。
仔细观察一下我们的朋友圈,你会发现总会有许多人每日坚持的发着动态,有人喜欢发自己的喜怒哀乐,有人喜欢发自己的日常生活,有人喜欢发各种标题类似“男人看了沉默,女人看了流泪”,“不转不是中国人”的公众号文章。通过每个人发的朋友圈,或多或少能看的到一个人是否是独立的。
我有一个朋友,名校研究生毕业,然后顺利进入一家大公司工作,拿着令人羡慕的工资,这样一个人理应是很独立的。但每次看到他发朋友圈,他的光环就会瞬间在我心中崩塌了,公司的饭菜,他要在朋友圈发一下,喝了杯咖啡,他也要发一下,就连公司开个会,他也要在朋友圈发一下……虽然很多时候我都在觉得他浪费我的流量,我还是会在他的动态下面点个赞。
有一次和他聊天,我才知道:他从小到大从没有自己做过任何决定。上哪个小学,中学,大学,是否读研究生,到哪个公司工作,去哪个城市工作,全是他的父母替他决定的。他说他不知道自己做一次重大决定是什么样的感觉。这时,我才明白他为什么能乐此不疲的在社交工具中发着自己乏味的生活细节。因为他的思想并没有独立,别人的每次点赞和评论,都会让他找到独立感。
读大学的时候有认识一个挺漂亮的女生,她每天都会在空间发好几条动态。无聊时,发一条说自己很无聊,高兴的时候,发一条说自己很高兴。下雨了,发一条说自己最爱下雨天……这个女生从小便被自己的父母宠到大,因此也很容易理解他喜欢发自己的喜怒哀乐,因为缺少精神的独立,所以他眼中的世界,是围绕着她来转的。
当她后来毕业工作后,我便很少看到她发那些充满了情绪的朋友圈了。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过和他们类似的经历,有段时间我翻看我高中的时候发的QQ空间动态,几乎每天都有我留着杀马特发型的自拍,还有各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充满了忧郁的句子,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一口气把我QQ空间所有的东西删完了。
随着我们的成长,有人会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有的人却永远也无法独立。一个真正独立的人,是怎样的呢?我觉得最基本的一点是他们定不会过度依赖社交工具。
他们明白和朋友去看场电影,吃顿饭,遇上下雨天,上班迟到……这不过是生活中平凡的点点滴滴而已,每个人都会经历,他们经历的并不会格外精彩,所以他们不会专门在社交工具上配九张图,发一条说说。他们也会懂得,人生的喜怒哀乐,只有自己才能明白,别人无法感同身受,即使在朋友圈发了一条自己很难过的动态,也没法拉着别人和自己一起难过。于是,他们想发表在朋友圈的事情越来越少,直到有一天,他们会体会到,坚持在朋友圈里面发动态是一件多么累人的事情。
亦舒的《圆舞》这本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真正有气质的淑女,从不炫耀她所拥有的一切,她不告诉人她读过什么书,去过什么地方,有多少件衣服,买过什么珠宝,因为她没有自卑感。
在某些方面,我挺赞同这句话的。因此我很佩服那些将生活过的很精彩,却很少发朋友圈告诉他人的人,因为他们没有自卑感,不需在别人的认同中证明自己。但我也同样挺欣赏那些在朋友圈中发着自己全球旅行的照片,晒着自己这一年读完的第一百本书,发表着自己跑完马拉松后的喜悦感,因为他们做到了普通人很难做到的事情,他们同样没有自卑感。
做一个经济独立的人很容易,但是做一个思想与精神独立的人却很难。这需要我们能不惧怕孤独;需要我们在人生面临重大转折时,自己做出抉择;还需要我们能克服自卑感,或许,每个人都需要一段很漫长而艰难的路程才能让自己真正的独立。
但是我们可以从很简单的事情去成长——从发朋友圈这件小事开始做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