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浅谈思维模型

浅谈思维模型

作者: 星星的成长之路 | 来源:发表于2020-03-15 16:52 被阅读0次

    半个月前,一时冲动决定要共读并分享成甲的《好好思考》。然而在微信读书发现自己数次拿起这本书却读不下去,无奈之下就买了实体书,结果仍是如此。

    每次读到35%左右就再难下去,因为大多数句子虽然每个字都认识,但是组成一句话却怎么也看不懂,自己会有很多种理解,也因此摸不清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

    无奈之下决定先从成甲的第一本书《好好学习》开始入手,这才对思维模型有了简单的了解,后来也顺利把《好好思考》看完了。不过在这里分享还是觉得有点心虚,毕竟自己对思维模型的了解仅限于入门学习阶段,所以只能尽我所能介绍自己的现有理解。

    所以在这里讨论两个问题,借这两个问题来谈一下关于我对思维模型的理解。

    1.什么是知识?

    过去我认为学习主要就是不断输入和消化的过程,我们通过阅读更多的书籍,参加更多的课程和培训,以增加自己的输入。毕竟在我以往的经验里,成长是需要学习的,而学习就是掌握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自己也就变得越来越厉害。

    可是很多时候,反思当下的生活也会觉得明明懂得很多道理,但是仍然过不好自己的生活。

    然而查理·芒格彻底颠覆了我对学习的理解。他认为,学习并不是追求更多的知识,而是要寻找更好的决策依据。这个更好的决策依据,就是那些经过广泛验证的原理和规律,芒格称之为临界知识(思维模型)。

    那么评价学习是否有效的标准就很明确了,那就是:学习之后,你的行为或认知是否发生了改变。

    “知乎”上的文章,如果你不去阅读,它就只是一些数据;而当你阅读了内容之后,它就成了信息;但只有你知道了如何改变你的行动,信息才变成了你的知识。

    衡量你的学习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是:学习之后,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否得到了改变。如果你学习之后和学习之前,思考和行动都一样,那么显然这样的学习是无效的。

    大家说:读书之后都忘掉是正常的,我们把知识内化成能力了。
    多么荒谬:我记不住书中的每个字不要紧,可是我连书里说了什么也记不得啊!我连自己读了什么都不记得,还能内化成能力?

    我们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一直无法提升,就是因为我们掉进了追逐技术效率的游戏圈套:我们越努力,跑得越快,要学习的新知识就越多。而这,让我们陷入了学习的“老鼠赛道”。在老鼠赛道中,我们看起来一直在努力,可是其实是在原地打转。

    如果我们的学习是在了解问题本质,了解解决方案的底层规律,能够让我们认清楚问题表象背后的实质,那我们就是在提升认知效率。

    在这种模式下,我们会发现,很多看似全新的问题,其实只不过是狡猾的旧问题换了一身装扮再次出现而已。

    “临界知识”,便是我们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

    要想从老鼠赛道中跳出来,我们就要努力提升认知效率;而要提升认知效率,就要找到撬动效能的杠杆点——临界知识。

    20%的知识比80%的知识更有用,我们要做的是花80%的时间,用在这20%的关键问题上,而不是平均地把时间花在各种知识上。

    密集的沙丁鱼群

    大家有看过海洋里整体运动的小鱼吗?有时候我会好奇这么多鱼,它们又不会说话,是怎么做到群体复杂动作高度统一的呢?如此迅速的改变运动轨迹,这么大的群体数量却不会相互撞上,这真是太神奇了!

    科学家经多年研究后发现:动物复杂的群体行为,并不是借助特殊的气味或声波在传递信息,统一指挥;
    而是只要所有的动物都遵守同样的简单规则,自然而然就会做出各种复杂的群体行为。

    而这样的规则,就可以理解为一个思维模型。

    聊完作者对知识的定义以后,我们来聊一下思维模型。

    2.什么是思维模型?

    梁宁说过:思维模型就是思考问题的套路。

    很多时候大家想的什么和实际上的行动,可能完全不是一回事。我经常想,上次给了我们每个人都是24小时,为什么后来我们却不一样了?

    这里引申出一个ABC理论:

    我们对外界问题(A)会做出何种反应(C),本质上不取决于我们遇到的问题(A),而是取决于我们的信念、看法和解释(B)

    ABC理论

    比如,两人一起上班时,迎面碰到领导,但对方没有和他们打招呼。其中一个人会想:“领导可能没看到我。”而另一个人会想:“领导是不是对我有意见?”

    对同一个现象,由于我们有不同的解释方式,所以接下来其对我们的影响也完全不同。

    大多数时候,我们遇到困难,并不是因为这个问题真的无解或很困难,而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有问题。

    由于我们做的一切决策,都与我们已有的信念、观点和解释方式密切相关,所以,我们所拥有的思维模型就成为影响我们各种行为的重要因素。

    为什么说,用不同学科的原理做决策就比个人经验更有效呢?这是因为,更多人的经验比一个人的经验更可靠、更广泛,严谨验证过的结论比个人随机的总结更可靠。

    用那些超越了个人有限经验,被人类严谨、反复验证的跨学科原理和规律做决策依据,我们做出正确决策的概率就会大幅提升。这是这个时代最厉害的决策方式。

    我们大多数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是习惯于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找解决答案,天然地缺乏一种跨行业、跨领域寻找解决方案的意识。

    因为,尽管各个行业看起来差别很大,但从本质上来讲,每个行业或者学科都是人们在解决某些问题时发展起来的。只不过,相同的问题,在不同的行业出现时,披上了不同专业术语的外衣,让我们误以为它们是不相干的问题罢了。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能够用基于原理和规律的思维模型替换旧的基于个人有限经验的思维模型,就等于在给我们的认知系统更新换代,升级了最好的发动机。

    这里有两种学习曲线:


    普通学习曲线

    这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日常认识和解决问题是依靠直觉、个人经验、简单线性思维、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偏好。而这种思维方式将导致:
    (1)我们无法发现事物之间深层次的联系——大部分事物似乎是孤立的;
    (2)在面对超出自己日常工作生活经验范围的问题时,不知从何下手,更无法准确地把握关键环节并合理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

    所以很多人在工作了几年之后,慢慢感觉学不到什么新东西了,能力增长碰到了天花板。这个天花板,就是你只能相对孤立地、割裂地看问题,而缺乏关于系统底层规律的认识,无法打通知识体系。所以,从长期看,这种学习方式的效率是比较低的。

    掌握思维模型的学习曲线

    而学习临界知识,需要在前期不断训练和掌握基本的心态和学习方法,速度就会很慢。可是一旦掌握了整个学习的理念和方法,学习能力就会大幅提升,你可以将跨领域的知识相互穿插借鉴应用,学习速度越来越快。

    这时我们用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思维模型:“二八原则”来解释这个问题:
    二八定律告诉我们:20%的知识决定80%的结果,你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结构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学习上,通过掌握临界知识做到游刃有余。

    总结

    美团创始人王兴曾经说过一句话:“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很多时候我们为了买哪款衣服或者买哪家的商品会纠结思索很久,但是面对决定人生的转折点,却凭着一股子头昏脑热的冲动。犹记得高考报志愿时,满脑子只有杂志上偶然看到的一个醒目标题:“逃离北上广”,却在大学毕业后做了北漂,才知道自己当时的决定多么的愚不可及。

    而这一时的冲动,需要自己花费很多年的时间才能补回来,有时候我总觉得是自己见识少的原因,但是后来想想更多的也是自己一味的逃避,没有更主动的去思索这些关键问题。

    成甲的这两本书,啃下来确实不容易,《好好学习》这本书着重在解释临界知识的不同和特点,为思维模型进行基础知识猪呢比;《好好思考》,从书名就可以看出着重点在于“思考”,怎么用思维模型来更好的思考。

    如果像我一样没有什么基础,最好可以从《好好学习》入手,对基础知识有所了解,也会有非常大的收获。

    有一句话特别喜欢分享给大家:是什么曾经拯救过你,你最好就用它来更好地拯救这个世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谈思维模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lsqe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