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本来是上周要写的,可一时半会理不清思绪,又有点小情绪化,所以临时换了题目,今天又是天寒地冻,希望思绪不要再一次被凝固。
好人与坏人之分好像应该是小朋友之间的话题,按说不是我们这个年龄段该讨论的字眼,但换个角度分析,因为大人只看利弊,至于好人与坏人之说,自然就成了好人对自己的利处和坏人对自己的弊处之论了。于是我们眼里好与坏对应的是利与弊,与小时候论述的好人与坏人是两个概念了,与品质无关了。
记得小时候第一看《三国演义》的时候,就有点迷瞪了,不像之前的电视剧里,主角与反派的好与坏显而易见,情绪是一边倒的。受传统思想的一些影响,刘备的正统义气与诸葛亮的聪慧,让观众习惯性地容易站在他们这一边,冷静下来分析,刘备取西川,诸葛亮火
做一个好人好难(一)烧藤甲军都是利益使然。新版三国里,吴国孙权也不再是打酱油的,三方势力
做一个好人好难(一)里都有忠肝义胆,爱恨情愁。于是好人与坏人不再是绝对的了,只有在针对某一个具体的对象,才有相对的好与坏,一场博弈下来,总有几家欢喜几家愁。
在利与弊的论述体系下,好人与坏人就变的不是那么好区分了。特别是在思想和阅历上有差异的人,就很难同频了。我们暂且又用拆字的方式来认识一下好与坏,事先申明本人并无奇门八卦之才,只是照着汉字的形象性照葫芦画瓢式的分析一下:“好”字分为“女”与“子”两字,于是一个母亲对子女的关系称之为“好”,再合乎自然不过了;“坏”字分为“土”与“不”两字,另类地分析就是你说不也不行,反正挖土随手就把你给埋了,够“坏”了吧。对你有利的自然是好,不利的弊自然就是坏了,分不清利与弊自然也就分不清真的对你的好和假的对你的坏。
这种案例出现最多的应该是在家庭教育当中,打小的疼爱和亲密,开始了管教,就有不理解的叛逆。当长辈的在“好人”与“坏人”之间的角色转换做好了,这种管教就会相对成功,而对于一直处于溺爱,或者冷漠不负责任的状态,最终都是一个失败的教育。除了家庭教育,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上都有这样的分析论,于是我们就能耳闻到到对口口声声称之为坏人的人内心怀有感激,和对称之为好人的人悲怨交加,这些看似奇怪的视听。
中国人的阴阳论里讲究一个协调平衡,两极对立是必然存在的,除了我们通常讲的一个人品性的好与坏之外,我们也要修为自身“好”与“坏”的角色转换,如果是为了更有利的发展,就应该无所谓“好”与“坏”的形象,而是能随时切换把事情往利的方面推动。而要执行好这一点,就是要能清晰地分析认识到利与弊。
所以做一个好人真的很难,因为做一个老好人真的很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