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七月,顾亭林曾经说"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人们大都在高温状态下浑浑沉沉。闲来托"农夫之辞"写写解暑文字,便从看书聊起,喜欢的朋友们可以当做消夏赏读。
图片来自网络老树画画先讲几位也近也远的老同学老朋友,说近的,大学同学C在二环上班,我在四环算是近了吧,至少直线距离还可以,每次相聚感觉不像在同一个城市的感觉,千呼万唤始出来,见面都是和我倾诉日子现在越来越没劲,无聊,过的麻木,休息也不想出门,只愿和电子产品静静待着。我只要约周末爬山,瞬间石化。
远在老家的好友算是老家朋友里幸福圆满的一位,物质无忧,女儿可爱,优雅称羡。却也和我抱怨,现在生活状态很烦,感觉内心空空,整天抱着手机不知看什么,无所事事的苦闷。
弟弟在山东南部的一所大学读大一,也微信说感觉很迷茫,想看点什么心也静不下来,也是苦恼。
我自己有时也会一边每每对流逝的时间心痛,一边也在"虚无"沉沦,再挣扎几下,翻开几页书,让心安静下里。
以上几种情况,闭上眼,仿佛看到"虚无"的洪水泛滥,大家都卷入这蛮荒洪水中,看到了无力的挣扎,时而吞没,时而喘息。这何尝不是一条今天时代浮躁虚无特质的大河,人在这洪水浊浪中何其渺小。
图片来自网络老树画画对朋友,我习惯性的劝慰一句:"多看点书",其实,说这话时,我心里亦明白,让身边的人翻开书,看进去,很难。就像当初别人劝我时,心里根本听不进去。朋友们都会跟一句:"推荐几本书吧",我想了半天,一时语噎。
我也在"读书无用论"的社会潮流中随波逐流。"百无一用是书生",也曾茫然感叹。现在家里父母长唠叨的就是:"小学同学初中都没上,现在如何如何,念书的倒是一无是处",这念书确实不能挣钱。前几年一听还有些想辩驳,现在听着微微一笑。
从小学到大学的书确实没念好,用父母常说的话就是"半吊子"。自我反思,没有认清过何为读书。现代教育体制里,从小念书就是为了考大学,考上大学就为有个好前程,世俗价值里自然用挣钱多少来衡量念书这件事到底有没有用。当踏进社会的那一瞬间,突然发现学校层层堆积的东西全面崩塌,从此再也不想回头看纸质的那些文字。多少有些"伤心"在里面,也埋怨自己真的读的"半吊子"。
读书不能挣钱,到底读书能干什么?
记得当初工作后,想弥补学位遗憾,选择了继续进修学"文",好友调侃我:"你这才是真爱啊",纯粹爱好,没想过实用。也同时规劝我,都工作了,谁不选个电脑之类的技术类进修一下,以备以后工作能用得上,我只一厢情愿,毅然决然。
幸而三年受教,"师傅领进门",对书本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真的是"修行在个人",如同佛家讲的"自渡",关于"看书"还是要每个人自己用心去体认。2016年经过一个漫长的夏天,在完成学位论文的同时,与图书馆结下了善缘,徘徊在一排排书架前有一种内心深处的震颤。多好的空间,而自己却在浪费着时间,从那个夏天过后,卸下了以"考试"为目的的包袱,轻松了很多,根据自己喜爱的内容,每月去图书馆借三本书,到期还了,再借。
图片来自网络老树画画每当心乱,就把书打开看几页,渐渐的心就平静了,慢慢成了习惯。书里好像有种无法言说力量,对于外来侵蚀能够抵抗浮躁,打退虚无感,进而多了几分清明理性。突然想说,可以学会功利的对待考试,但是书,要兴趣导向去看,或者问题导向看书,工作和生活中肯定有想不明白的事,带着为什么去看书。
三千年读史,功名利禄;五千年问道,诗酒田园。功业理想,淡泊隐士,都在这长长书卷之中。读书是集义的,是融化,而不是堆积。常有"心中有,下笔无"的感受,对所观、所学没有真正的理解。最近也是对于看书有"能入不能出"的感觉。打比方,就像武侠小说中练武功,学了招式,但不能融会贯通,收发自如,仗剑江湖。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被虚无吞噬生命,荒芜的空白着活,与草木等同。内心是源泉而不应是荒漠,静下心来,翻几页书,以看书做消遣,养神。把功利心收一下,今天也是一个文化泡沫的时代,有的人高举文化复兴,有的摇头晃脑断章取义,正如别人的比喻"水泥地上长草一般",经典就摆在那,自己可以去体认,慢慢就会有所得。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安静下来,看书的过程也是自我切磋打磨的过程,还有一句话,也是告诫自己的,可以清贫,但不能虚度光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