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思路
1.以理论为战旗,实践作神斧
战旗之所以美如画,是因为有神斧在守护。同样的道理,神斧之所以锐不可当,是因为有战旗在强力指引。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创新,在出征前,一定要借鉴那些优秀的研究成果。摒弃了他人的智慧锦囊,在某种程度上也算作孤军深入。这是对创新之战的逃避,说什么也不能置若罔闻。
2.以计划为司令部,想法作参谋长
作战不可能没有指挥部,我们的指挥部就设在计划书里。司令在这里坐镇指挥,我们对研究充满必胜的信心。但愿百花笑得合不扰嘴的良辰,正是我等凯旋而归的吉日。
3.以语文学科为闪光点,其他学科作辅助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阵地上,不止有语文学科这一个战壕,还存其他学科作为支撑点。以点带线,以线促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打响林枪雨弹的实战效果。
4.以学为美丽,动为魅力
“学起来更美丽,动起来更精彩”,这是我倡导的教育理念。如果说文静是一种风度,生动就是另外一种气质和品格。我们学习理论不等于被理论深埋在高大上之中,我们还要学会从理论中走出来,站在实践的舞台上。该唱时则唱,该跳处则跳。唱出教育的豪迈之气,跳出文化的威武之风。
5.以校内为平台,校外为基地
人活天地间,苍生最可爱。校内不可能没有传统文化的内涵的立足之地,校外拥有更广阔的传统文化的外延的旅行区域。譬如我们的学校——峄城区古邵镇中学,一走进大门,宰相王良的雕塑就在那里恭候着你的大驾光临。当然,这恭候还有有另外一层含义,即欢迎,热烈欢迎!
校外传统文化教育的基地,那就更多了。比如女娲宫、京杭大运河、台儿庄古城和冠世榴园等。走进故里,我们可以与王良谈情。走进故外,我们能够和万物说爱。
二、研究方法
1.涉猎文献法
中华优秀传统化教育创新实践的研究成果浩如烟海,我等的研究谈不上兴风作浪,充其量是一叶扁舟在大海上云游。那些文献犹如一座座宝藏,正等着我们前去开启。我们至少可以拭去它们身上的那一层尘埃,还内心以明净。
2.利剑出鞘法
再锋利的宝剑,如果不出鞘,江湖也不可欣赏到它的风采。在正确的理论作指南针的导航下,利剑出鞘之时,应该具有敢于扫北的雄姿。
3.调查取证法
如果没有调查,你就没有鲜明的发语权。因此倘若不去取证,你的所谓的成果就不可能在研究之林站稳脚跟。调查是研究的秘方,取证是研究的法宝。我们可以采用调查问卷、实地走访和召开座谈会等方式来丰满我们研究的羽翼。
4.百家讲坛法
“百花齐放,百鸟争鸣”,这是大观园里的文化奇观。“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们的研究应该形成特色。虽是一小家之言,却敢于和诸大家之谈相媲美。你能登台亮相,我们也能够上坛开讲。在讲坛上,有我们倾心端出的一盘甜美的研究果实。
三、创新点
1.营造读书氛围
书是会说话的,只要你愿意去读。书是会思考的,只要你乐于去想。书是绝色的香妃,这一点颜如玉可以作证。颜如玉就住在黄金屋里,你合上书的时候,她属于金屋藏娇。你打开书的时候,她定会喜上眉梢,请你到文化的客厅去赴宴。不信?你就去阅读吧!
2.开发校本课程
苏祖祥老师认为,《语文不是语文书》。虽然语文书不是语文学习的幌子,但是它毕竟只是语文学习的引子。我们不能把战斗的胜利都寄托在“导火线”的燃烧上,从而忽略了“炸药包”的杀伤力。几十位同学同读一本语文书,在读后的文学氧吧里,我们应该能够打造出满园的新鲜空气。比如课本上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词,在读完以后,你能不能在意译的基础上把它打扮成一首亮丽的现代诗呢?抑或是一首端庄大气的“打油诗”?如此读下去,你也能够把他人读成传奇。如此写下去,你也能够把自己写成神话。
3.举办征文比赛
在磨课的时候,几位老师联手还可以搞个“同课异构”活动。在研学的时候,几十位同学为什么不可以搞个“同题异作”活动呢?
共唱一首歌,不只是在歌咏比赛中。同写一篇作文,不只是在考扬之内的事情。在考场之外,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加入到“同课异构”的征文比赛的活动中来。这样的作文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会做事,还有利于学生学会做人。
4.研学不虚此行
研学是带着远见去观光,怀着诗意去旅行,关键在于不虚此行。它的初心,绝不是用牢骚填满肚子。它的使命,也绝不是用怨言承载道路:“哎呦,路这么遥远,渴死我了!累死我了!早知道,我就不来了!”千万别忘了,远见不会因口渴而死,诗意更不会因劳累而亡。
即使马观花,我们也要在细致的关节上留下一点心得。纵然是昙花一现,我们要在绽放的那一瞬间捕捉到秀气的灵感。
像《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那般,散心也好,散步也罢,既然“不可久居”,那就“记之而去”吧。这样的话,同游的人也会为你摇旌呐喊,为你鼓掌狂欢。
5.扩大传播领域
其实我们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儿女。在研究她的路上,我们收获了成长。但是那些可以形成文字的研究成果,应该拥有更广阔的传播领域,譬如校园广播、校园报栏和校园网站等。
我们始终相信,每一颗星星都是月亮的好孩子,每一朵花草都是太阳的好学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