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到熟悉的小店吃饭,平时一般有两个服务员在外面摊上打饭,今天只有一个大姐在忙。我连续说了两遍在店里面吃,这位大姐还是把粥盛到纸盒里,而且一副急急忙忙的样子(其实当时也没几个人)。我坚持要用碗,她叹了一口气,把粥倒到碗里,还不忘说一句:“快忙死了!”然后送粥到里面时又没顺便把油条拿过来,再跑一趟。接着一个男顾客坐到我桌上,自己跟她说一共多少钱,她数了三次,最后人家指着她端来的油条说没要这个,这才算对。看着这位迷迷糊糊的大姐,我感觉好气又好笑,但笑的时候又感觉看到了自己身上似乎同样存在的问题。
什么问题呢?
一、遇到新、繁、难的事会慌成一团,在潦草应对中频频出错。这位大姐可能平时没有单独撑过场面,所以面对稍微多一点的人就呈现慌慌张张的样子(相信这也是她的真实反应),然后希望用最快的速度打发眼前的顾客,好赶紧忙下一个。但事实却是,因为心里烦乱,她根本不能用心倾听顾客的要求,导致出错,来回跑空趟,算不对账种种尴尬,不仅让顾客不满,还加倍耽误了时间,效率反而更加低下,而且相信也加重了她的压力和负担,说不定还印证了她的预想:一个人真的忙不过来!看,出了这么多错。
不过,倒是想到另一个故事,是在一篇文章里读到的,一位在北京火车站服务的大姐,面前挤着无数问路的人(想象一下人生鼎沸的感觉),但她却气定神闲,不急不忙。后来作者发现她只专注眼前那一个,其他人似乎都不存在。忙完这个,再说下个。两张对比,不禁感慨,怪不得古人说“每逢大事有静气”,别说大事,就是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小事,也得有静气,能够沉下心来,一件一件认真做。越专注,越高效。越糊弄,越狼狈。(这个跟提前规划、统筹安排或者思考提升效率应该不矛盾)。
二、“我很可怜”的儿童化心态。这位大姐可能是新人,也可能是第一次恰巧要一个人应付整个摊子,所以手忙脚乱,这一点可以理解。但她的不镇定的态度、忙乱的样子以及那一句“忙死了”的诉苦,让我解读到的是:哎呀,我搞不定这么多人,我没有经验,我太可怜了!
这种心态于我简直太熟悉了。记得刚教书时,自己又睡眠问题,经常失眠到很晚。有一次去听一位老师的课(就我一个,是她的结对徒弟),居然在课堂上睡着了。下课后自觉很不好意思,跟老师说:“昨天失眠,五点才睡”。更可恶的是有一次跟系主任一起走,自己满脸疲惫,跟主任说:“天天失眠,没精神!”现在简直没法理喻自己怎么能这么理直气壮的说“没精神”?想想如果是在企业,如果对方是老板,估计鼻子都要气得冒烟儿了。
想到最近在看的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作者用“儿童化”来形容很多成人的状态。明明已经是成年人,却还把自己当孩子,希望别人像父母那样宠着自己,包容自己。
这样一想,跟第一点又有联系了。把自己当孩子,当然害怕遇到困难;遇到困难,当然期待赶紧有人(父母的角色)来拯救自己;没人拯救,当然就要牢骚满腹;牢骚满腹又自怜自怨,哪还有心思和精力把事情做好……
武志红说,他的理念是:我选择,我自由,我存在,我负责。自己在很多时候却是:我不由自主,我无可奈何,我需要拯救,我祈求原谅。在这种心态下,其实很多时候内心都是充满无力感和愤懑之情的。对自己感到无力,对他人和环境感到愤懑。
当通过他人看到了自己,我相信自己有希望一点点去掉身上的“弱者心态”、“儿童心态”以及“无能者心态”——从不再把自己当个孩子开始,从把自己当成一个成年人开始,“我选择、我自由,我存在,我负责。”
改变,从觉察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