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系主任心情比较沉痛,他手下最得力的90后小姑娘辞职了。学院管理层千方百计想留,留不住。人家小姑娘在州政府卫生部找到了新工作,钱多,活儿少。怎么留?把学院也变成钱多活少?明显不可能。
系主任无比惋惜地说:“现在我知道那些老父亲嫁女是什么心情了。我好不容易培养出一个得力干将,就这样献给了州政府。
而且,就像老父亲要陪着女儿走过教堂的红毯一样,我还得苦巴巴地帮她做背景调查。好话给她说了一车,免得新婆家欺负她。”
听上去系主任自己都被自己感动坏了。可惜隔着屏幕,没法儿给他递张纸巾什么的。
澳洲职场不能打探年龄。但是大家算算毕业时间外加工作年限,都能猜个八九不离十。系主任估计是80后,牢骚也有,干劲十足。从这一点来看,中外并没有太大不同。
90后们则是截然不同的人生,比起责高任重的前辈们,他们要潇洒任性得多。
我上次看见这位正在办离职手续的小姑娘,还是几个月前,在教学楼电梯里偶遇。我夸她的长裙很有型。她很热心地告诉我,“AlexanderWang的衣服, 现在有打折,不贵。”
我后来真的上网查了一下。她说的“不贵”,是700澳元。我猜她老板浑身上下的衣服加在一起,也不超过700澳元。
系主任曾经不无嫉妒地说:“她当然无所谓了。她到现在还跟父母一起住,房租、水电、样样开销都不用管,自然有闲钱买这些没用的东西。”
原来“啃老”这件事儿,也逐渐变成全球大同的问题。
以前澳洲年轻人成年之后,多半从父母家中搬出去,独立生活;工作五六年后,用自己的积蓄,付5%的首付款买人生的第一套房子。
而现在?根据2021年的最新统计数据,大约有20%的澳洲父母,要给子女资助首付款买房子。否则,以墨尔本和悉尼的房价水平,年轻人不苦苦地攒钱攒上10年,根本存不出首付款买房。
如果完全靠自己买房子的话,墨尔本90后的消费结构肯定会发生调整,他们大概不舍得再去花700澳元买条裙子了。
我劝学术部老大想开点,再接再厉,继续培养人才。州政府卫生部的空缺已经被我们的人马填上了,没准儿过几天教育部又缺人。他与其在这儿发牢骚,不如抓抓紧,回去培养后备力量。
不管怎么说,我们也该为他的手下高兴。人家也算实现了裙子自由对不对?
他长出了一口气,不无讽刺地谢我:“你可真是太会安慰人了。”
我们合计着要给人家小姑娘买份送别的礼物,怎么说也是共事一场。看着学术部老大悲情的样子,我也很同情。如果我是他的手下,辞职这种事情就会等到周五宣布。有周末作为缓冲,大家都好接受一些。
90后还是要再练练沟通技巧,也许不需要。
其实,我们都想做如此潇洒的90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