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分类整理《黄帝内经》关于色诊之内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望诊。望诊是中医的重要诊法。中医通过长期大量的医疗实践,认识到人体外部,特别是面部、舌部与脏腑经络的关系非常密切。脏有病,必然反映到体表通过望诊被医师查知。其中,面部气色,舌质舌苔,反映更为灵敏准确,有重要的诊断意义,具备系统的理论与技术,是中医独特的传统诊法,为历代中医所重视。故笔者将望诊分为整体望诊、色诊、舌诊、分部望诊、排出物望诊五部分进行介绍。
(一)整体望诊
1.望神
关于神,中医理论中论述较多,概括起来有两种概念:
一是指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这是广义的神,是内脏功能的反映。所谓“精神”、“神色”、“神气”、“神情”、“神智”等等,是对人的面色、表情、体态、意识、言语、智能等的综合概括。
二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这是狭义的神,又称“神明”或“神志”,如“心主神”等即指此而言。
所谓“望神”主要是指前一种概念而言。但也包括了后一种概念中的神志。《灵枢·平人绝谷篇》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说明神以精气为基础,只有神、气充足,才能体健神旺,若精气亏虚、则体弱神衰。故中医十分重视望神。
望神,是望诊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诊断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说,当我们接触病人的时候,要求做到经过短暂的观察,就能对病人的精神状况有一个初步判断。
精神状况,通过人的精神活动、意识状态、面目表、语言声调、形体动作、反映能力等方面表现出来。通过望神的得失真假,可以了解内脏精气的盛衰,进而推断正气的强弱,病情轻重和病变预后。
望神,主要观察其眼神、精神意识、动作反应等方面。眼神的变化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灵框·大论》说:“目者,心之使也”“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说明目受心神支配,其功能又与五六腑的精气有密切关系,所以望神时应重点观察目的神采。
神的表现可分为有神、少神、失神、假神及精神失常五种。
(1)有神:主要表现在四个方而:①两眼明亮灵活,精采内含。②精神充沛、意识清楚,③面色荣润含蓄,肌肉不削。④动作协调,反映灵敏、呼吸均匀。有神,又叫“得神”表示精充气旺或虽病而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虽有邪气、病亦轻浅,预后较好。
(2)少神:又称神气不足、神气不或神衰。它界于有神与无神之间,常见于虚证患者,是正气不足的表现。由于疾病多因正气不足而致,病邪又往往导致正虚,所以无论外感内伤,病程长短,均可出现少神,为临床所最常见。
少神的临床表现有:精神不振、思维迟钝、健忘嗜睡、面色少华、目乏神采,疲倦无力、声低懒言、动作缓慢等。少神多由有神病人病情加重,或因失治误治发展而来。若经积极正确的医疗护理,多数可转变为有神而病轻渐愈若再失治误治,也可进一步发展为失神,病情加重,预后不良。
(3)无神:又叫失神(神气丧失),是正气大伤、邪气过盛,正不胜邪的反映;或是精血津液耗损,气亏神衰的表现。表示病情严重、预后不良。无神的临床表现是:①两眼呆滞、目陷无光。②精神萎靡、神志昏蒙。③面色晦腤枯槁暴露,肌肉瘦削。④动作失调、反应迟钝,呼吸微弱或喘促。甚则可见神昏谵语、律衣摸床、空理线、头倾视深等病理状态。
一般情况下,从有神到少神再到失神,多属逐渐演变过程,而且并非是不可逆的。如果治疗得当,即使达到无神的程度,也可能逐渐恢复有神,脏腑精气逐渐恢复、病势渐退而痊愈。
(4)假神:临床望神,还必须注意病情危重之人有时会突然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虚假现象,需与真有神相鉴别。这种现象多见于久病、重病垂危的患者,本来这些患者精气极度衰竭,精神方面多是衰惫的,但有时会突然出现一些似乎“有神”的假象:如原来精神极度衰惫、意识不清,而突然转佳、意识清楚、想见亲人;或原来目滞无光,突然明亮;或本来面色晦暗不泽,突然面白红如妆;或原是语声低微、时断时续、突然语言清利、絮絮不体;或原不思饮食,突然思想饮食等等。都属于“假神”。这些现象多是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离绝、生命将亡的预兆。人们通常把它比喻为“回光返照”,或“残灯复明”,应予特别注意。
假神的鉴别要点是:①假神常在垂危病人失神后出现,与整个病情发展过程明显不符。②变化常很突然,不能用疗效疗释。③变化剧烈,往往超出病情所能允许的一般限度。④细辨可以发现假象。⑤变化多仅表现在某些局部,全身情况不见好转。⑥假神仅为暂时现象,短时间后迅即恶化。一般出现假神后,病人往往在数分钟至48小时之内死亡而难以挽救。
(5)精神错乱:精神错乱有癫、狂、痫等,也属望神内容。
癫证:神识痴呆、举止失常、喃哺自语、见人则止。多为气结痰凝、阻闭心窍。
狂证:狂躁不安、胡言乱语、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打人毁物、不避亲。多为痰火扰心,或邪热扰神、或蓄血蒙蔽神明。
痫证:突然口出畜声而昏倒、四肢抽搐、口吐涎沫、醒后如常。多为风痰上逆、阻闭清窍。
网友评论